正文

女师大风潮与“闲话”事件 5

大师远去 作者:岳南


在当时和之后,有研究者指出,鲁迅的文章在凝聚了他的真情实感的同时,也渗杂了意气用事,偏离事实的成分。他不但把杨荫榆所推行的教育路线称为“寡妇主义”,痛斥章士钊、杨荫榆之流是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是“凶兽样的羊,羊样的凶兽。”同时指责“现代评论派”几个“所谓学者文人”如何如何,不免有夸大和冤枉对方之处,或许这是鲁迅所始料未及的。

事实上,惨案发生后,《现代评论》同样发表了与案情有关的“三一八”专号,开篇即是《悼三月十八日的牺牲者》,时任北大法学教授的王世杰在《论三月十八日的惨剧》一文中,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四个问题:枪杀为预定计划;元首犯罪的制裁;搜集证据的重要;通缉命令的法律效力等,并直言“此次残杀,是一种预定计划,不是偶然发生的事实。”与此同时,高一涵、陶孟和、陈翰笙、许士廉、杨振声、凌叔华等都发表了谴责执政府与纪念学生的文章。陈西滢在他主持的这期“闲话”专栏中,对杀人者进行了强烈痛斥与抨击,“群众到执政府门前,不过是和平的请愿。他们最激烈的行动,也不过是叫几声口号。”而政府却在指控什么“暴徒”、“抛掷炸弹、泼灌火油”等“完全是凭空捏造,希图诬赖卸责的话。”陈西滢一针见血地指出:“卫兵无论怎样的残忍,无论怎样的仇视学生,没有居高位者的明令或暗示,我想他还没有胆量干出这惨酷残暴的行动来。”那么,“这主谋是谁,下令的是谁,行凶的是谁?他们都负有杀人的罪,一个都不能轻轻放过。我们希望特别法庭即日成立,彻底的调查案情,严正的执行各罪犯应得的惩罚。”

陈氏的“闲话”到此为止,或许尚不会被鲁迅冠以“阴险的论调”,但除了谴责政府之外,陈西滢还附带着指责“民众领袖”,以及死伤学生的“父兄师长”,说他们也未免太不负责任了云云。这一下,就引得鲁迅等人大为不满,于是论战再起,裂隙再开,自此两派之间又是新一轮刀枪棍棒的厮杀混战。就在双方厮杀得难分难解之时,鲁迅遭到北洋政府缉捕,不得不设法离开北京赴南方暂避。1926年8月2日,鲁迅最后一次前往北师大领取薪水,自此告别了这座浸染着他满腔激情与血泪的京城学术界,悄然隐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