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帮办团练,儒生交“学费”(1)

号角响起 作者:车安刚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身高一米八三,绰号“李大架子”、“云中鹤”。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东乡磨店。6岁进父亲开办的私塾;1840年中秀才;1843年被庐州府学选为优贡;1844年中举人;1847年中进士,殿试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53年,31岁时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36岁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40岁起,创建淮军,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因有功先后为江苏巡抚、五口通商大臣、湖广总督、湖北巡抚、武英殿大学士。作为军事实践家和军事战略规划家,倡导洋务运动,探寻大清军队现代化的道路。1865年,43岁起,先后创设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北洋海军,第一个海军基地旅顺海军基地并组织编创第一部海军军制《北洋海军章程》,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溘然辞世。

从李鸿章的考学经历来看,是典型的由科举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才,在文章方面得到曾国藩的赏识,成为曾的学生,学习儒家义理。本来按照这样的人生发展轨迹,他多半是会成为又一个“翁同书”式的文官。但世事总是如此无常,人生的机遇伴随着大环境的变化,来得快也去得快,跟上变化节奏的就能成为有一番作为的英雄。李鸿章入翰林院不到三年,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就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早在太平军初起时,清廷鉴于嘉庆年间因采用团练政策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奏效,就屡次谕令各省在籍大官僚兴办地方团练,以补官军力量之不足。截至南京被太平军攻占,先后奉旨兴办团练的共10省,被任命为团练大臣者计有40多人。李鸿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鼓动上司吕贤基请奏回皖督办团练的。但是正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言,自古以来的伟人,老天总是要有意考验一把、刁难一下。李鸿章也不例外,他由文转武的道路一开始就充满挫折,一方面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屡遭挫败,另一方面他的顶头上司不是被革职就是自杀,他自己也落得个一路逃亡的下场。

李鸿章回到合肥老家后,便在东乡募勇数百名,随同周天爵至颍州、凤阳、定远一带堵防捻军。1853年6月,太平军沿江西上,皖抚李嘉端因军情紧急,将李鸿章调回,命他率团勇千人扼守江边和州裕溪口粮道,李鸿章所率团勇配合清军攻占东关。10月,太平军水师猛攻东关,李鸿章与总兵玉山力不能支,仓皇败逃,太平军随即占领东关。清廷将李嘉端革职。

李鸿章只好改投舒城吕贤基军营。但是11月29日太平军又攻占了舒城,老上司吕贤基投水自杀。李鸿章又逃回庐州。在曾国藩的引荐下,李鸿章重新召集溃退的练勇600多人,帮助新任皖抚江忠源协守庐州。不过很不幸的是,1854年1月14日庐州还是被太平军攻陷,江忠源投水塘自杀。李鸿章倒是没有放弃办团练的念头,这一点和他的曾老师很像,颇有点“屡败屡战”之意。这一回李鸿章干脆拉上老父亲一起在庐州办团练,协助新的皖抚福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