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帮办团练,儒生交“学费”(2)

号角响起 作者:车安刚


其实贸然派没有军事经验的读书人去带兵打仗,实在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不考带兵打仗的内容,但奇怪的是,每当遇到农民起义或外来侵略时,充当元帅大将的一律是读书人,他们属下的幕僚也都是些能将兵法讲得头头是道的读书人。这种文人带兵打仗的成功性和失败性大致是3:7的比例,即使像曾国藩这样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成为一代名将,也经历了早期军事生涯的心酸血泪史。儒生从戎似乎总是要“交足学费”,只有具有坚强性格能够挺过最初煎熬的人,方能成为一代名将。李鸿章也不例外。但与同时期带兵的读书人相比,李鸿章无疑又是幸运的,他的军事胜利来得较早,军事才能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1854年福济想夺回庐州,久攻不下,李鸿章建议他先夺取含山、巢县,断绝敌人援军再打。按此思路,李鸿章指挥部队顺利攻占了这两个县,李鸿章能打仗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因为这些胜仗,李鸿章三次得到咸丰皇帝的嘉奖,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名无名七品官升到了四品官。

虽然对处于颓势的清帝国来说,这是几场难得的胜仗。不过这几仗并没有成为李鸿章军事生涯的分水岭,反而使他遭到更多的妒忌。1856年年底,李鸿章郁郁不得志地离开军队,为父守丧去了。由此,李鸿章的办理团练生涯结束。

回顾李鸿章的五年团练经历,这应该算得上他最早的军事实践,总体来看很不成功。除去安徽反清形势高涨,捻军、太平军呼应使清军四面受敌,以及几位安徽巡抚多为庸碌之辈,不能给李鸿章有力支持等外在因素之外,从内在因素来看,此时的李鸿章刚从儒生转为军事实践家,既缺乏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又赤手空拳,没钱没兵,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空手套白狼”的架势。不过办团练的失败经验,也使李鸿章开始认识到办军队这事自己还是外行,于是虚心开始了寻找靠山和“补课”的道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