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北洋海军,力主强海防

号角响起 作者:车安刚


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紧锁的国门从海上被外来侵略者攻破了,“海防”也从一个陌生的话题逐渐成为大清统治层的核心议题。

19世纪40年代初,清政府中就有人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倡议。50、60年代,清政府从中枢到地方曾经掀起购买外国船舰的浪潮。不过,这一时期发生的“阿思本舰队”事件,使得大清购买西洋海军装备的步伐一度停滞不前。

事情缘起于1862年,当时大清正被内乱搅得混乱不堪,太平军已逼近上海,战事紧急,这时总理衙门仓促决定通过赫德致函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委托他在英国购办炮舰。李泰国倒是爽快,一下子为大清帝国代购了6艘炮舰。

舰队组建后,让清政府意外的是,李泰国竟公然将自己凌驾于清政府之上,不仅任命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中国舰队司令”,还签下协议规定该舰队只接受英国国王指挥,至于大清皇帝的命令听不听就看司令的心情了。更加可恶的是连这支舰队所悬挂的旗帜也有别于大清帝国的国旗。大清帝国官船上的旗本是三角形的黄色龙旗。而这支舰队的旗帜是绿底,中间有两条黄色长条相交,相交处有一条龙,不伦不类地杂糅进西洋风格。

当清政府生气地质疑旗帜样式时,李泰国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为了“让外国各商不敢藐视”。大清帝国的统治者这叫一个生气啊,浩浩荡荡一个天朝上国就这样被一个英国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为了保全面子,清政府只好将满心的怨气往肚子里咽,这支花费173.2万两银子创建起来的舰队,只收回106.8万两银子就贱卖给了好几个国家。

清政府在这次购买船炮的活动中,受到英国侵略者的愚弄和敲诈,不仅没有获得先进的船舰,而且在经济上蒙受了重大损失,于是创建新式海军一事,竟成一出闹剧,草草收场。

1871年,李鸿章在科隆商人费雷德里茨·佩尔的鼓动下,一口气向德国克虏伯家族买下328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布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关等炮台,首先稳固北京城的防务安全。

1874年日本派兵3000人,突然在台湾南部登陆,清政府因为海防空虚,不愿抵抗,想尽各种法子拉来西方列强调停,最后赔银50万两换取日本撤兵。

日本侵台的炮声,打破了自1860年以来“中外和好”的相对平静,“蕞尔小国”日本竟敢发兵中国台湾,并迫使中国赔款了事,东南海疆危机爆发得如此紧急,清政府上下大为震惊,“海防问题”再次成为统治者核心议题,“海防”、“塞防”大争论由此开始。

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主张专事海防经营而放弃塞防、主张注重塞防放弃海防建设和主张海防塞防并重。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观点。为此李鸿章还破例写了上万字的《筹议海防折》。

最后经过反复权衡,清廷决定采取海防、塞防并重的方针。但由于财力确实困难,清政府不得不放弃同时创建三支海军的想法,决定“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也就是说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海军得到了优先发展的权利。这次战略大讨论一结束,李鸿章就开始了北洋海军的创建工作,因而两防之争成为中国海军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立。拥有2艘铁甲舰,7艘巡洋舰、6艘炮舰和6艘鱼雷艇,这在当时世界上已经算是很有实力的舰队了。

在李鸿章所写的《筹议海防折》中,有一点变化值得关注,那就是他对舰船自造还是购买的态度。李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在海防危机之前,他是主张设厂自己造船办海军的;海防危机后他认为自己造船代价比买船还高,而且要想短时间内建军,还是在外国买军舰比较合适,所以在《筹议海防折》中他的建议是以购船为主建军。另外,他还特别强调购置铁甲大兵船,通过对日本侵台战争的观察分析,他认为日本之所以敢发动这场战争就是仗着自己有铁甲船的优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