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塞防的战略大讨论之后,清廷开始更加重视海军建设,李鸿章也逐渐展开北洋海军的建设工作。但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的恶化速度,远远超过了海军发展的速度。
筹建海军十年来,除北洋海军外,其余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发展十分缓慢。而且观念和思维严重滞后,清廷仍然用管理传统水师的方法管理近代海军,致使全国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海军指挥机关,各地水师还是由当地督抚管辖,各督抚都将水师看作自己的私产,别说是协同作战,就是调遣都很难。
在“众人皆醉”中,李鸿章是那个保持清醒头脑的官员,他早已认识到近代海军装备技术复杂,必须进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所以在1884年2月中法马江海战的半年前,他就曾向总理衙门建议设立“海部”统管全国海军,而当时的总理衙门想在沿海七省专设一个“海防”衙门,由一个重臣来统筹。
“海部”和“海防”仅一字之差,但在李鸿章看来,区别可大了去了,他据理力争自己的“海部”理念。他认为当时需要做的是直接在京城设立作为中央机关的“海部”,而不是另建一带有地方色彩的“海防衙门”。以李鸿章的精明,他能不知道总理衙门用“海防”一词而不用“海部”一词,不过是想“踵其实而避其名”,避开朝廷中的反对派吗?这些年来,建设地方性近代海军已经遭遇到强大阻力,现在提出要在“中枢”设立“海部”,顽固派的反对只会更大。但是李鸿章的过人之处就体现在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当此外患严重之时,只有在首都设“海部”,才能长大清国威而灭敌人威风,达到最好的救急效果。
李鸿章的这一主张直到半年后中国海军遭遇了马江惨败,才得到真正实现的机会。李鸿章再一次发挥了他强大的劝说能量,在奏折中充分、全面地论述了建立全国性“海军衙门”的理由。
从舰船、舰队、造船、军港、船坞、炮台、学校等各个方面进行介绍,简直就是事无巨细,现在看来都不得不由衷地佩服李鸿章的学问,无愧为“近代化”的启蒙者。在李鸿章的积极推动下,1885年10月海军衙门成立。
但是海军衙门成立,给北洋海军带来的不是好运,而是厄运。之前,虽然北洋海军军费也常常被慈禧太后挪用修圆明园,但是在李鸿章的苦心经营下,北洋海军还是得到了发展。
海军衙门成立后,整个衙门简直就成了老佛爷公款修园的小金库,北洋海军没有再购买过或是制造过一只军舰。到了1891年,海军衙门干脆连掩耳盗铃的姿态都不要了,不再为自己的挪用军费而遮遮盖盖,专门向清廷奏请将海防捐款用于圆明园修葺。户部尚书翁同书本来就同李鸿章有点私人恩怨,这断北洋海军后路的活儿他还是愿意干的,于是爽快同意了海军衙门的奏请,停止购买洋船洋炮。李鸿章除了气得干瞪眼也没有别的着数。
李鸿章心里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平时这“化缘”、那耍耍小心眼,好不容易才凑够778万两银子购置到北洋舰队中7艘主力战舰就这么化为乌有,悲苦之情可想而知。
李鸿章费心建立海军衙门,本是为了构建更加合理和现代化海军指挥体制,没想现实给他开了个大玩笑,这个理想最终沦为修建圆明园的财务处和工程队,被挪去的海军军费都可以再建两支北洋舰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