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这一提议十分感兴趣,一旦成功,不但能网罗一个有用的人才,还能降低太古轮船公司的竞争力,可说是一箭双雕。没多久,盛宣怀悄悄带着李鸿章的亲笔信赶回上海,请太古轮船公司总经理郑观应出山,共商办电报之事。
当时郑观应和太古轮船公司的雇用合同过两年就要到期,不过公司高层颇为器重他,希望用高薪将他留下。
盛宣怀和郑观应本是很要好的兄弟,见面后分外亲切。盛宣怀拿出李鸿章的亲笔信,极力劝说他为李鸿章效力。郑观应看信之后颇为感动,果断地答应了盛宣怀合同期满即离开太古轮船公司,与盛宣怀一起开始办电报局的准备工作。
外争内斗
1880年10月,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盛宣怀任总办,全权筹办津沪线。郑观应奉命协助局务,并任上海分局总办。当月,盛宣怀将所拟《电报招股简明章程十条》和比较详细的《详定大略章程二十条》呈送给李鸿章。同月,李鸿章令盛宣怀成立天津电报学堂,招雇洋人来华教习电学、打报工作等事,并在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七处设立了电报分局,电报器材大部分从丹麦购置。1881年4月,电信器材运到后,上海、天津两端同时开工。12月24日,全长3075公里的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12月28日正式营业,以官办的形式收发公私电报。一条贯穿南北的通讯干线就这样诞生了。李鸿章请醇亲王等朝廷显要亲临试验,评议很好。
建设这条线路的全部费用共计17.87万两白银,先由北洋军饷筹垫。1882年4月,根据盛宣怀的建议,天津电报局正式改为官督商办,并获得架设国内电报线的专利权。这个消息一经《申报》报道,天津电报局及各地分局的股票在股市上牛气冲天,人们争相购买,以至股票暴涨,盛宣怀、郑观应等投资的股东由此暴富。1882年冬,盛宣怀将处于一隅的天津电报总局迁驻上海,并改名为中国电报总局,盛宣怀仍任督办。
天津电报局自成立之日起,就与外国电报有了直接的利益冲突。与当年主持轮船招商局一样,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盛宣怀本着“利商务”的原则,坚决抵制列强对中国利益的侵占,成功地处理了清王朝与丹麦大北公司、英国大东二公司在电报上的国际争端,主要表现在收回旱线、海线不准牵引上岸以及电报价的平等交易方面。
这是一场政治、外交和个人胆识的较量。要争回电报自主权,一场艰苦的谈判不可避免。盛宣怀以清廷在1870年作出的“电缆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得牵引上岸,以分华洋旱线界线”的规定为依据,提出拆除大北电报公司非法设置的吴淞线和它在厦门的上岸电报线。大北电报公司岂肯让步?盛宣怀豁出时间来与其对阵,他心里明白,如果这个回合打不下来,英国人、美国人的气焰将更加嚣张。如果各国都在中国架线设电报局,僧多粥少,中国电报局就更无利可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