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而生,顺势而立
中俄伊犁交涉事件成了李鸿章创办电报的契机。1879年10月,崇厚作为钦差大臣赴俄国谈判收回伊犁一事。谁知崇厚在谈判中对俄让步过多,并擅自签订归还伊犁的《里瓦基亚条约》,把大片领土拱手相让,令朝野震惊,舆论大哗。慈禧太后也觉得丢了大清帝国的面子,于是将崇厚革职拿问,改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订条约。
俄国得知崇厚被革职的消息,指责中国违约,开始在中亚增兵,军舰东调,气势汹汹,大有一触即发之势。1880年7月,清驻俄署使邵友濂电告总督,俄国将派兵船23艘前往日本、上海等处。穷于应付的清王朝深感消息阻隔带来的不便,急于架设一条贯通南北的电报线。而李鸿章早在1879年9月就陈奏:“现自北洋至南洋,调兵馈饷,在俱关紧要亟宜设立电报,以通气脉。如安置海线,经费过多,且易损坏。如由天津循运河陆路以至江北,越长江,由镇江达上海安置旱线,即与外国通中国之电线相接,需费不过十数万两,一年半可以告成。”清廷立即允准。
其实,李鸿章的设想是出自盛宣怀的建议。盛同颐撰《显考杏荪府君行述》云:“往岁子忠始招丹麦人设线于大沽北塘炮台,传令通信,莫不稍便。其时英国海线已由香港至广州,循通商各口以达天津者十年矣,至足复援前案引线达上海,且先在香港对岸设陆线至新安里属九龙地方,丹国水线亦由吴淞上岸,设陆续抵上海,势将迁入内地。庚辰秋,府君亟请于文忠,照轮船局办法招集商股,奏设津沪陆线,通南北两洋之邮,遏洋线潜侵之患。”庚辰即1879年,盛宣怀请办津沪线的建议显然是被李鸿章所采纳。
李鸿章被允准架设津沪线后,随即召盛宣怀入直隶总督府商量开办天津电报总局的事。
李鸿章是想照轮船招商局的办法招集商股,奏设津沪线路。盛宣怀闻此心里一惊,目前他财力困顿,在商界又没有什么影响,一旦官督商办,自己无法掌握电报总局的股权,那么电报总局的总办一职恐怕要泡汤,和过去在轮船招商局一样任个会办又有多大权力?于是他力陈目前风气尚未全开,架设电报绝对少不了官方的保护;而且津沪陆线主要为军务和洋务所用,并不经过那些丝茶汇集的地区,恐怕难以招到商股;再者架设电线耗费巨大,股资是很难一时凑齐的。所以,最好先从军费中酌筹垫办,等电信办成之后,再按照轮船招商局的办法,选择公正商董招股集资,让他们分年缴还本银。
从军费中拨款开办电报并非李鸿章所愿,但盛宣怀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他好不容易争取到开设电报的权利,为了办好它,就只能采用更为稳妥的办法,盛宣怀的提议看起来确实更为合适。
李鸿章还指出了办电报的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人才奇缺,这是必须设法解决的。
盛宣怀提议不如先建立一个电报学堂,高薪聘用那些熟悉电报的工程师任教。另外还可以请在外洋公司里做事的华人来任职。
盛宣怀向李鸿章推荐了时任太古轮船公司总经理的郑观应,对他的办事能力和人品大加赞赏。盛宣怀想的是,电报总局官办,自己必为总办无疑,若郑观应能过来,将大有利于自己将来筹集商股,所以他在李鸿章面前尽力为郑观应说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