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段建珺采访实录(3)

高手在民间——一个中学生对民俗剪纸大师的访谈实录 作者:张京羽


问:除了展示收藏之外,您认为修建这个艺术馆的意义在哪里?

答:我认为这是对剪纸的一个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因为有些老剪纸没了,很多老人都去世了,没有就无法传承了。所以我保存这么多的好东西,给后人留下一个资料,现在我还顾不上整理,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我抢救了将近20年,在以前没有人自觉地去抢救的时候,我就自发地去抢救了,到牧区、村子去收集。我找到一位老人时,她96岁了,我一直跟随了她7年的时间,直到老人家102岁去世。这7年时间我抢救了她将近360个品种,近2000幅剪纸作品,大部分是她98岁到100岁剪的,真的非常珍贵。最让人惋惜的是,到了某一个村子、某一个牧区,当地人会说,你们怎么不早来,有个老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能剪,但刚刚去世。这让我感觉到,非遗的抢救工作很急迫。抢救工作我已经做了20多年了,不做就没法谈保护。馆里除了剪纸藏品,还有与剪纸相关的民俗物3000余件,有与剪纸相关的较为完整的数据库。我认为这些都会对内蒙古民俗剪纸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问:在抢救过程中,会有哪些收获?这些来自民间的作品打动您的是什么?

答:刚开始是为了剪纸教学,自己爱好,收着玩儿,后来就意识到如果不收集,这些好的作品就都没了,所以就带着这样的心理努力去抢救。抢救的同时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和他们感情接近的过程。我个人的艺术价值远远不如我整体抢救这么多剪纸的价值大,和我所抢救的上百位老传承人的作品没法比,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感受。它的文化底蕴,它的艺术性,深深打动我并真心觉得好。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在收集的过程中能去伪存真,什么是真正的正本清源的东西,在你的传承当中就会有意无意地排斥掉那些粗的东西、杂的东西,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我现在很多的精力都用在抢救上面。

问:抢救、保护、传承,这是您这些年来的主要工作内容吗?

答:对,所以我感觉我有承上启下的责任,要做好继承发扬和传承教授工作。有时候我会担心,有的传承过程中变了味,传也没传好,还怎么教授给人。应该既有剪纸的语言和味道,又能把剪纸当中的传统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让他们有正确的民族情感。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给剪纸补钙》,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剪纸界面对各种诱惑,有时候真是变味变形。所以我们传承的责任很重,要把路子走正,方向把握对,才能传承好,你自己都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剪纸坏剪纸,你怎么能传承好呢?所以现在剪纸看上去花里胡哨,这儿一个展览那儿一个活动,这儿一个大师那儿一个名家,好像很多,其实真正想通这个问题的不多,透彻考虑这些问题的人更少。

问: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还会很喜欢剪纸吗?

答:我很忧虑他们在传承中变味,他们静不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去学习,就想融入自己的个性,很张扬的个性,那是个人艺术品,这就和我们传承的剪纸是两个概念了。但是理想的传承是什么?根不能丢掉,就是既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古老的文化信息,还要有你多年磨炼的自然而然形成的风格,这样你这个剪纸就有艺术性,有价值。不然的话,老是模仿老人的东西,你就是个复印机。你看我们内蒙古的作者剪花花鸟鸟、草草鱼鱼,再剪也不可能是陕西、山西的,你一定要把握住内蒙古草原的生活,你去体验那些东西,真正有心的人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一个有思考的艺术家、剪纸传承人,那么你这个艺术就有价值,你这个艺术家也有价值。

问:听您讲这么多,受益匪浅,我期待您的家庭式艺术馆开放后,我还会来参观,再来拜访您。

答:欢迎你常来,希望有更多喜欢剪纸的朋友来参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