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式领导力”小试牛刀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内战便打了起来。那时的褚时健正在昆明读高中。在“打倒蒋介石,人人有饭吃”的口号中,易冲动的少年们根本无心再读书,于是,念到高一,本就一腔热血的褚时健便在读书上熄了火。再加上当时堂兄褚时仁、堂弟褚时杰都已经入伍,于是,褚时健也放下书本:“不读了,打游击去!”
这一去,就是8年。
堂兄褚时仁是褚家兄弟中首个为新中国成立奉献了生命的人,当时,他才24岁。在一次战斗的密集炮火声里,当褚时健一听到堂弟说哥哥没有突围出来,他不顾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坚持在战友们所说的最后见到哥哥的地方,一具一具地翻看那些尸体,想要带哥哥回家。
执拗的他没有如愿以偿。但他的这番作为却让他所在连队的连长看中了:这个小伙子不但读过书,会待人接物,而且打仗不怕死,有情有义!在连长的举荐下,当时还是共青团员的褚时健境遇一变,竟成了领导党员的指导员!
但这次“职务提升”对褚时健而言并没有什么变化,在他看来,入不入党、是不是指导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干的是革命工作。
后来到了清匪反霸运动时期,陈赓兵团10万大军正式进驻云南,再加上从西南入川的原进藏部队与云南原有的部队,近40万大军的粮草问题,成了新生政权必须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府决定,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向各地百姓征粮来作为战用物资。那时候,褚时健的部队总是比别人征得更快,别人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他只要一二十天就完成了——他出色的领导力再次得到证明,这让部队领导与地方领导对这个有为青年刮目相看。
褚时健认为,自己之所以征粮速度快,并没有什么诀窍,更不是强征甚至硬抢。在他看来,征粮的关键在于确定每户有多少田,是什么样的田,单产量有多少,在这个基础上,每户应该上缴多少。而且,要充分扣除每家的人头粮,剩余的才能上缴为公粮。
他家世代务农,自然理解农民的苦处,也就能设身处地地从农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说:“从小,我就认为,对别人一定要有同情心。征粮虽然说是当时的政策,但收粮却不给钱,从农民的角度来看总是会不高兴的。”他还说:“做群众工作,一定要讲出道理来。你说征粮很重要,但站在农民的角度来说,填饱一家人的肚皮更重要!我们要完成我们的任务,他要保证他一家子不饿肚子。他拼命报低,你拼命争高,两边都僵持着,只会把事情搞糟,只有双方协商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来,各方的需要都平衡一下,单顾我不行,单顾你也不行,合情合理,大家才好接受。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事情才能办得好。”
通过这次征粮运动,褚时健不但顺利地完成了党下派的任务,还与农民们交了心。“在很多问题上,不但要让自己好,也要让别人好。如果单单是只要自己好,不管干什么工作,别人自然会很反感。”多年以后,再忆及这段征粮时光,褚时健的论调依然人性化。
这种“利益均衡”、带着褚氏色彩的人性化主张,在他日后的经营生涯中,不仅为烟厂的崛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让褚时健的事业越做越顺利,同时也让烟厂的工人与烟田的农民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