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数字经褚时健说明,又经车间主任们的消化讲解,对基层工人自然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第一台先进设备的成功引进,更坚定了褚时健“集多国之精湛技术为我所用”的战略思想。1983年,他又远涉重洋去考察。在意大利,他无暇去观赏文艺复兴时代的不朽杰作,而是专心致志地现场考察了GD公司三个工厂的设备,重点察看了联邦德国的制丝生产线和卷烟机组,以及意大利国产的X1X2包装机组。在褚时健眼里,这几种机器确实比达·芬奇的杰作更诱人,他在旁边一蹲就是几个小时,怎么也看不够。临别之际,设备虽然还是人家的,但周密的印象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褚时健的记忆中,一个大胆引进的计划也已在褚时健的脑海中形成了。
但引进这些设备的资金怎么办?真是天赐良机,1984年,国家计委筹措到一大笔外汇,专门用于给烟草行业引进设备搞技术改造。在申请会现场,褚时健发现,其他企业根本没有人敢要这些外汇贷款。于是,在中场休息时,他将同去参加会议的总工程师拉出会场,钻进附近一家小餐厅,然后,提着筷子,蘸着米汤,在餐桌上把追加贷款、工厂还贷的各种数据一一列出来,详加计算。
对数字的敏感性让褚时健看到了风险,更看到了机遇,当米汤汁写满了大半个桌面时,褚时健拉起总工程师,起身回到会场。他告诉上级领导:玉溪卷烟厂要申请2300万美元的贷款资格!并立即向上级领导打了个贷款2300万美元引进意大利先进设备的报告。
遗憾的是,受限于当时国内改革开放的水准,即使是希望贷款的上级,也认为这个金额过高,风险太大。他们不敢贷——这怪不得上级领导,在20世纪80年代初时,褚时健提出的贷款金额几乎是一个逆天的数字,所有人都在替他担心。
上级主管业务的人问:“老褚,你可赔得起?你们咋个赔?”褚时健早在意大利时就心中有数了,此时绝不言赔,却朗朗有声:“再批千把万美元,我也敢上!”又有好心的权威人士劝褚时健说:“你们厂引进国际上8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是不是过高了?还是保险一些好。”褚时健从引进设备的长远效益考虑,偏不要“保险”而要“风险”,结果,引进报告搁浅了。
想贷款却遭遇拒绝,褚时健再一次彰显“敢干”“胆子大”的特点,他深谙命运转机的公关技巧,及时地请地区领导牵线搭桥,终于在省城的一次会议门口截住了当时主管引进工作的一位副省长。听他痛陈己见之后,那位副省长迅速召开了一次会议进行专门研究,并当场拍板定案。当然,褚时健也在众目睽睽之下认认真真地、铁板钉钉地书写了一份“三年还清贷款,税利每年递增一亿元”的“包赔贷款”保证书。
这次“逆天”申请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烟草生产史上空前的一次大规模设备引进,同时也预示了玉溪卷烟厂的腾飞。
接着,玉溪卷烟厂又先后从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卷烟、包装、滤嘴成型等生产设备70多台(套)和一条制丝生产线,形成了年产40万箱过滤嘴香烟的生产能力。经常有一些国内同行慕名前来参观,他们说:“到玉溪卷烟厂参观,就跟到外国一些先进烟厂参观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