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挑战,成就中国烟王(10)

大成若缺褚时健 作者:李林栋


1986年10月,省长办公会议终于批准了烟草公司上报玉溪卷烟厂1982年提出的改革管理体制的报告,决定将玉溪卷烟厂、玉溪烟草分公司、玉溪地区烟草专卖局三块牌子变成一套班子,使烟草生产形成农工商、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一条龙”式的管理。从此,褚时健一身兼三任,又是厂长,又是经理,又是专卖局长。

“盘子”终于做好了,褚时健要进一步施展自己的绝招了,他开始以更大的力度来扶持烟农种植烤烟。在他“三合一”的有力领导下,玉溪卷烟厂投资285.7万元(占地市县财政拨款和群众自筹资金总额的2/3以上),大范围推广新烟草种植方法,并建立了玉溪市、通海县、江川县三个优质主料烟叶基地,仅示范田就有1万多亩。同时,卷烟厂还与全地区37个乡镇近9000名的烟农签订了合同,利用新技术展开5万亩的种植计划。

在此期间,为了指导烟农们种烟,玉溪卷烟厂专门组建了200多人的技术指导小组,整日深入田间地头,为烟农提供直接的技术帮助。同时,工厂还与政府联手,在全区8县1市90个村中建成了174项抽水和引水工程,极大地改善了75878亩旱地的灌溉条件,种植烤烟46373亩。

1989年,玉烟厂又拿出了5000多万元配合地市财政,扶持烟农种烟。一项项扶持优质烟叶种植的补贴政策兑现到每一个烟农手中以后,原来工厂无法说服他们采用的科学种植,很快变成了自觉而有效的实际行动。另一方面,工厂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筑烟区公路、建设烟区的水利设施、购置烤烟用的先进设备,等等。后来,随着“第一车间”的成功与玉溪卷烟厂的不断壮大,烟厂对农民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到1992年,这一数额已增长至3.6亿元;1994年达到6亿元,而1995年则直接突破了10亿元——至褚时健离开之时,玉溪卷烟厂对农民的总投资额已超过40亿元!

而且由于每年秋收前后,云南多会出现冰雹灾害天气,为了打消烟农因天气灾害等意外造成烟田受损的后顾之忧,褚时健还决定,由厂子出资,为所有加入工厂种植计划的烟田上了保险,并承诺,若有意外灾害发生,不仅保险公司要对烟农进行赔偿,工厂也会进行赔偿。这下子,烟农自然铁了心要跟着褚厂长干。高额的回报终于堵上了一直耿耿于怀的烟草公司的嘴,同时也安定了烟农们的心。

“第一车间”总算是在烟田里立足初稳。

然而,创办“第一车间”这一举动与体制的冲突依然存在。它的运作初成使玉溪地区的烟草公司形同虚设,而烟草公司恰恰是那个时代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据说,当这一“试验”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大型会议桌上出现时,有些官员为之瞠目,甚至有人拍案而起,声斥褚时健“放肆”。

但是,这一举措所带来的利益与好处却是有目共睹的。“第一车间”提供的原料令玉溪卷烟厂拥有了全国最优质的烟叶,也自然为工厂与地方财政带来了丰厚的财富。厂子效益好了,职工生活质量上去了,整个玉溪卷烟厂的职工再也没有想要“跳槽”的了。相反,想进厂工作的人挤破了头。工人们切实体会到了褚厂长所带来的好处,无不拥护他。其实又何止是玉溪卷烟厂呢?整个玉溪地区,每年受惠于烟厂的“城建费”便高达3000万!

十几年前,从昆明下滇东南必经此地的人们都会记得,中午在玉溪的吃饭处就是一个大车店,门口靠墙根儿处是一边一条长板凳。可如今呢?“大车店”荡然无存,鳞次栉比的商店里,流动着衣着入时的青年男女,到处都洋溢着青春的色彩。玉溪这个著名的聂耳之乡,再也听不到无可奈何之音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曲地区经济的生产大合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