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拜山——我的第一顿斋饭(4)

禅来禅去: 亲历重塑生命的十八天 作者:西岭雪


在英国时,我喜欢一间接一间地参拜教堂,对上帝倾诉心事,祈求力量;而在印度时,我被恒河上的放灯仪式所感动,遂立誓死后不留坟墓,唯愿将骨灰撒入恒河;在埃及时,我仰望金字塔或底比斯神柱,感叹埃及古宗教的伟大,对于《亡灵书》所记载的灵魂学深深着迷;在俄罗斯时,东正教的洋葱顶教堂美得让我落泪……但是,我并没有准备好要加入任何教派,谁知道就这样顺水推舟地入了佛门了。难道这就是宿命,抑或夙缘?

后来,我特地找到办公室向执事请教:受戒之后,是不是就不能再进教堂,读《圣经》,或者学习其他宗教了?

执事老师告诉我:受戒,只是为了在法乐园中禅修期间清净自持,心怀谦卑,离寺后便可以破戒了。至于其他宗教,只是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是无妨的,但要是受洗、祷告、跪拜或进行其他宗教仪式的话,便等于破门,不再自认为佛门弟子了。

听过后,我放心了,顿时欢喜起来。当知道佛门对我并没有强制约束的时候,我却忽然无比珍惜起这次受戒,很开心自己皈依,成为一名佛门弟子了。

忽然想起鲁智深入山门时唱的那支《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从此后,俺也拜进山门,是有信仰的人了,多有底气啊!

◎名词解释

巴利语:原意为圣典语,佛经语,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用语。巴利语与梵语同属古印度语,但梵语属于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陀及圣弟子们的用语,佛陀在世时曾禁止僧众用梵语来统一佛语。世人懂得梵语者少,懂得巴利语的就更少,佛教发展过程中,随着几次大分歧,流传经典渐以梵语代替巴利语。佛陀圆寂于公元前543年,而唐僧玄奘往印度取经则是公元七世纪的事,中间隔了一千多年,所取回的经书已经不是最初的巴利语佛典,而是梵文典籍,译的自然也是梵经;而今天玛欣德尊者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所致力的,正是将印度最原始的佛教经典——巴利语佛经重新翻译完成,殊为大功德。

比库:巴利语音译,即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并达上的男子。汉传佛教依梵语音译为比丘,即俗称的和尚。南传上座部译为比库,区别于北传佛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