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桂与伊犁屯垦(1)

大美唐布拉 作者:鹏鸣


都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浩如烟海的史册典籍中,记载的往往都是杰出人物或者英雄。人民群众像是默默无闻隐身在幕后,难见踪迹。故此,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漫步在伊犁河谷,徜徉在尼勒克乡镇的田间地头,看着长势喜人的绿油油的农作物,看着辛勤劳作的农民,不由不想起一个人——阿桂。

伊犁地区是清代新疆重要的屯田区之一。各族军民在这里开荒种地,屯垦戍边,使地处我国西北边疆的伊犁河谷,在乾隆至同治年间成为当时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安居乐业达百余年。

为伊犁屯垦做出重要贡献的首推阿桂。

阿桂初为满洲正蓝旗人,后因在伊犁创建屯垦功绩卓著,抬升为正白旗。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起,38岁的阿桂以参赞大臣的身份参加了清朝平定天山以北准噶尔部与天山以南大小和卓叛乱的战争。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乾隆皇帝命各军营大臣等筹议如何分兵驻守伊犁。大臣们多认为新疆地方辽远,沙漠居多,牲畜已消耗殆尽,难以驻守。

在这决定清军是坚守还是从伊犁撤退的关键时刻,阿桂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坚决主张在伊犁屯田。他说:“伊犁为西域适中之地,幅员广阔,苟能悉心筹计,从容布置,可冀有成。查守边以驻兵为先,驻兵以军食为要。臣来往军营,询问此间地势情形,伊犁海努克及固勒札等处水土沃衍,且有河可引灌注,若开垦屯田则兵食可以渐充。”

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他的思想境界和远见卓识高于一般人,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做出英明之举。

阿桂的话打消了乾隆帝的疑虑,使他做出了伊犁驻兵屯田的决策。乾隆帝鼓励阿桂说:“所办甚是,俱依议行。果能实心奋勉,次第办理,则屯田一事当录伊经始之功也。”同年八月,他正式下令:“以阿桂总理伊犁事务,授为都统。”

此时在阿克苏办事大臣任上的阿桂提出先从阿克苏各地抽调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恢复农业生产的建议。乾隆批准了他的建议以后,他于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底,率领满洲索伦兵500名、绿营兵100名和300名维吾尔族农民从阿克苏出发,他们赶着牲畜、携带农具粮种,顶风冒雪,翻越天山穆素尔冰达坂,于三月底到达伊犁。

伊犁,是我国西北边疆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天山分支哈尔克他乌山和婆罗克努山像南北两大屏障高耸屹立,减弱了西伯利亚寒潮的侵袭,阻止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干热风的危害。境内伊犁河及其上游喀什河、巩乃斯河、特克斯河水源充足。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场所。

但是,由于当时战争刚刚结束,残余的叛乱分子还在不时出来捣乱,同时持续多年的战乱又使本来就很贫瘠的这一地区遭到更大的破坏,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到处是一片荒芜萧条的景象。

阿桂带领军民到达伊犁后,就赶紧抓住春耕大好季节,在伊犁河南岸的海努克等地一面开荒播种,一面搭建房屋,很快就取得成效。接着,他组织军民开挖渠道,整修道路,为进一步恢复生产做准备。在阿桂的精心组织和各族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伊犁的屯田当年就获得了丰收,仅300户维吾尔族农民屯田所收粮食,作为前后驻扎的官兵,及额鲁特、维吾尔族2000余口的口粮,可到来年五月,一下子就解决了当地军民的吃饭问题。

阿桂把当年屯田的成绩报告上去,乾隆大喜,立即决定扩大伊犁的屯田面积。乾隆二十六年春,从乌鲁木齐抽调500名绿营兵,又从南疆招集800户维吾尔族农民,先后到达伊犁。阿桂把这些军民安置在伊犁河两岸,立即开始垦荒播种。当年秋收时,800户维吾尔族农民合算每人收粮40石,绿营兵屯田8000亩,收获大小麦、黍、粟、青稞共27100余石,又是一个大丰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