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桂与伊犁屯垦(2)

大美唐布拉 作者:鹏鸣


阿桂对屯田更有信心了,他继续对伊犁驻防和屯田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九月,在给乾隆帝的奏文中,他提出了7条建议:第一,增派更多的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大力推行“回屯”。阿桂有个估计,即乾隆二十五年的300名维吾尔族农民屯田收获量,“可敷屯田回人一千户之食”,而目前在伊犁的维吾尔人数目太少,最低还应再迁移700名去,才能使“回屯”有所发展。第二,增派数量更多的士兵,从事驻防屯田,即“兵屯”。阿桂把驻军分成两部分,满洲军队负责驻守,绿营兵专事屯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屯田发展前景的估计,阿桂建议将驻防的满洲兵再增加600名,与此相适应的是将现有的绿营兵100名增加到1000名,这既能完成驻守任务,又能保证驻防兵的军粮供应。第三,在发展屯田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驻军的数目,提出“增派官兵请随时酌量定数”。阿桂认为如屯田的维吾尔农民和绿营兵都各达到1000名,到乾隆二十七年,就可以生产出足够五六千名士兵食用的粮食。粮食足用,就可以相应增加驻军的数目,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第四,陆续修建城堡,保证屯田的顺利开展。阿桂经过实地调查知道,伊犁地区的要害地点,“河北则固勒札,河南则海努克”,“而地土肥饶之处则察罕乌苏”。因此他主张“应于海努克筑城,以回人300名屯田,用兵数百名驻防。察罕乌苏筑城,以绿营兵1000名屯田并驻防。固勒札须筑大城,凡驻防大臣公署、仓库咸在,以为总汇”。第五,筹集马匹和骆驼,设置沿途台站,以传递文书,运输物资。阿桂认为,伊犁现有的600匹马不够使用,应再购买1000余匹,再从乌鲁木齐调500匹骆驼,这样便可设置多处台站,保证信息的传递和物资的运送。第六,调运沿边粮食到伊犁,解决当前军队缺粮的困难。第七,从流放到新疆的犯人中,派能工巧匠赴伊犁,传授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

阿桂的7条建议,很快得到乾隆帝的批准,并付诸实施,这就为伊犁屯田奠定了基础。同时,阿桂还组织人力制造农业器具和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屯田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伊犁屯田当年就获得丰收,“至秋丰稔,收粮皆倍,兵食以足”。这一年,清政府褒奖平定西北的功臣,以功劳大小为序,在紫光阁悬挂画像,阿桂被排在第17位。乾隆帝亲自撰文称赞阿桂:“心可干城,楚材继出,为国之桢”。

为了进一步发展伊犁屯田,从乾隆二十六年起,阿桂相继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一是在伊犁牧群蕃息之时,禁止内地人到伊犁购买马匹和骆驼,以保证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二是大力招徕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和乌什等地的维吾尔族民众来伊犁屯垦,以扩大屯田规模。同时,他还建议朝廷在伊犁和乌鲁木齐之间的玛斯纳、库尔喀喇乌苏和晶河等三处,“各酌派屯田兵,人各垦地十五亩,晶河以西归伊犁管辖,托克多以东归乌鲁木齐管辖”。

阿桂在大力发展屯田的同时,还制定和完善制度,加强对屯田的管理。乾隆二十七年正月,阿桂订立约束章程,在兵员的补充、钱粮的征收、官员的任选、产量的分配和屯军家属的养赡等5个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同年八月,固勒札和乌哈尔里克两地的城堡相继建成,乾隆帝亲自定名为“安远”城和“绥定”城。这两城完全是按照内地城市的模式建置,军营和民房依次分别。这些新城镇既是屯田管理的中心,又吸收四方商人来此交易,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数千里地来往晏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