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故事的老头(2)

再见巴别塔:当中国遇上非洲 作者:常江 袁卿


最后,张先生选择了变化。他辞去工作,考入了政治大学行政管理系,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并尝试摸索着进入商界,做生意。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彼时的台湾正迎来经济发展最好的时代。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迁移,台湾作为“盟友”自然成为亚太地区美国投资的最佳去处;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制定的“十九点经改措施”和“奖励投资条例”等,全面拥抱自由经贸政策,通过降低关税、放宽进口、单一汇率等方式,将台湾迅速打造为一颗冉冉上升的繁荣之星。总而言之,台湾在这一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也由封闭经济体转变为开放经济体。一如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大陆——无数端着铁饭碗的人弃仕从商,而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我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只相信事实,不相信直觉。”他说,“比如,我不会看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我会找一些数据来看,横向纵向做对比,然后选择一个前景最好的产品。”在台湾制造业全面繁荣的1960年代中期,张先生选择了一个略显沉闷的领域:摩托车出口。他用有限的资金开了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借助宽松的贸易政策,开始了将台湾制造的摩托车艰难出口至东南亚国家的事业。也是在这段日子里,他认识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他们早早踏入结婚的殿堂,并生下了一个儿子。

生意稳步发展,没有突飞猛进,却在不断前进。事实证明,选择摩托车贸易是十分正确的。东南亚的经济后发国家,对摩托车有着稳定的需求;而在当时的亚洲,几乎只有台湾有这样的生产能力。随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和独立后经济的发展,张先生渐渐将生意的“触角”伸到了那片神奇而陌生的土地。当然,他并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非洲生活,并在那里扎根下来。欣欣向荣的事业和幸福美满的家庭,让张先生产生了“夫复何求”的幻想。“我们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于是我就成了温水中的青蛙。”——他很喜欢在交谈中使用各种生动的比喻。

转折发生于1990年代初期。“好像一夜之间,我就失去了很多客户。厂商纷纷洗手不干,客户也比以前少了很多。”台湾经济进入了缓慢增长期。我们查阅了相关数据:1991年台湾出口贸易年增长率为13.3%,而1993年就降至4.2%;中国大陆制造业迅速崛起,正取代台湾的“世界工厂”地位;而岛内公共投资的扩大却刺激了进口需求,台湾的贸易顺差逐年缩减,出口需求则愈发不景气。

那段时间张先生很郁闷。生意虽可勉力维持,但面对物价的上涨和成本的攀升,他无法抑止内心强烈的焦虑。儿子被送到美国读大学和研究生院,学费十分高昂;自己也近知天命之年,已绝难离开干了一辈子的行业。尤其令张先生失望的,是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对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人之间开始有争吵和矛盾,虽然最终大多能够化解,却也或多或少在婚姻的表面留下了裂痕。

最终,年轻时埋在心底的躁动的元素还是让张先生做出了改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他过去50年的生命中想都没有想过的。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绝不会后悔。

到非洲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