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商的神话(2)

想象另一种可能 作者:李淼


如何获得“高智商”

坦率地说,我对后天改变智商的信心不大。我不怎么做智商测试,大概做过两三次,每次的结果都差不多,140左右,比我的朋友阿雅娃娃低了5分。据说科学家的智商在130到150之间,看来我处于中游。如果爱因斯坦的智商只有160,我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智商着急,毕竟五万人就有一个爱因斯坦的智商。但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一百年过去了,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天才只出了一个。

智商能够通过训练提高吗?似乎不能。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青春期的智商和成长到读大学年龄时的智商有高度的相关性,这说明智商有很大程度的先天性。智商和遗传有关吗?似乎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定论。

非常特殊的技能应该有一定的先天性,例如音乐才能,但如果没有后天持久的训练似乎很难达到专业水准。有一个所谓一万小时定律,加拿大记者兼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其著作《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举了很多例子,他通过很多案例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专业技能不长期练习是不可能达到纯熟的地步的,这包括那些号称天才的人。那么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的训练?至少一万小时。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异类”,英文是outlier,是物理学中也经常遇到的词汇,意思是统计上的例外。成功人士是罕见的,所以也是异类。正因为罕见,我们才对那些天才特别感兴趣。在科学上,有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高斯;在文学上,有但丁、莎士比亚;在绘画上,有达·芬奇、凡·高;在音乐上,有莫扎特、巴赫,等等。所以谈论天才的书不少。我记得十三年前在英国买了一本书名为《理解天才》,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达尔文、发明火车的史蒂文森、爱因斯坦、法拉第,他得出类似的结论:天才是用功的结果。

我倾向于认为天才是存在的,但也觉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是天才实现自己的必由之路。这个观点肯定不同于《理解天才》那本书试图论证的观点,但我并没有能够搜集到证据证明天才确实是存在的。原因很简单,我以为的那些自己经过努力也追赶不上的人,要么是在我从事的行业之外(如莫扎特),要么可能花了比我更多的时间“做练习”,如著名弦论家爱德华·威腾。但无论如何,很难想象即使我做了同样多的“练习”,我也能够成为威腾式的人。

回到格拉德威尔的书。他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亚洲的数字天才多。这是因为,每个个位数,在中文中只是一个音节,1、2、3、4、5、6、7、8、9,甚至10也只有一个音节;但在英文中,3就是两个音节,而那些一个音节的数字,发音也比中文复杂。江苏卫视最近一个比较热门的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其中有一位一心二用的女生,她的记忆力超强,能够记得与很多黑白琴键随机对应的数字,当然她还能记得刚刚弹过的几个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