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了麻将的中国人品评人物也喜欢凑足四个人,搞个“四大”之类。在民国的书法界,也有四大书法家的说法,分别为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于右任(行、草书)。
这四个人都是国民党的元老,他们在书法界的名气或多或少沾了其身份之光。但要说他们是沽名钓誉,则又大错特错,在毛笔时代尚未远去的民国,读书人几乎都是书法鉴赏家,能够获得大众的一致推崇非有超群的实力不可。四人中,谭延闿是1904年清朝最后一科会试的会元,也是整个清代湖南唯一的会元,所写颜体楷书号称当世无匹;胡汉民是科举时代的专业枪手,专门替人家考试,而且凡考必中,他临摹的汉隶《曹全碑》让人叹为观止;于右任的水平则更毋庸置疑,他活着的时候就有“当代草圣”的名号,其草书至今为习者楷模。
以上所述三者都曾官居显赫,胡汉民和谭延闿都曾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于右任则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一辈子大小也就是个“委员”的吴稚晖又何德何能,能够跟三人比肩而立?
您还真别说,纵观吴稚晖的生平,他的确有不少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方。
吴稚晖什么时候开始练习他那闻名天下的篆书我们不太清楚,但是他青少年时代就精于篆书却是不争的事实。1891年,吴稚晖第一次走进乡试的贡院,居然一举中式,成了一名让人羡慕的举人。要知道,身为江苏人的吴稚晖参加的是在南京举行的江南乡试,清代江苏、安徽两省合考,统称江南考区,这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清代一半的状元都出自江南考区,而这里的举人名额却没有因此得到照顾,万余人中只有百余人能够中举,争夺之惨烈可想而知。很多江南才子一辈子都中不了一个举人,而吴稚晖第一次进场就成功了,年仅27岁,这样的成绩确实令人佩服。
后来吴稚晖这样解释自己中举的原因,他说自己的文章其实写得一般,只不过考试时别出心裁,用一手篆字吓唬住了主考官,因此脱颖而出。吴稚晖喜欢开玩笑,常常说起话来疯疯癫癫、没有正经,很多人却对此事深信不疑,煞有介事地将之拿来说道,这实在是不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度啊!
明清科举时代讲究的是“馆阁体”,这是一种标准的楷体字,追求字体的端正与形式的统一,并成为官方取士最重要的甄别手段之一。任你文章水平再高,如果“馆阁体”写不好也很难得中,那些不写“馆阁体”的,按照自己的兴趣与个性来书写的几乎要名落孙山——这种人当官后最可能不听话。吴稚晖如果写的是篆书的话,恐怕早在考秀才的童试中就被刷下来了,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