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前,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就已经在中国颇有影响。他的几本著作《非理性繁荣》、《市场波动》、《动物精神》等很早就在中国翻译出版。而在网络公开课风行中国时,罗伯特·希勒所主讲的“金融市场”成了热门课程,许多中国网友正是通过学习“金融市场”,认识了这位温文尔雅、睿智博识的教授。他是少数成功预见2000年股市泡沫的破灭和之后次贷危机的经济学家。
预测金融危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次贷危机发生后,英国女王就曾尖锐地质问经济学家们为何没能预测到这场危机的来临,之后英国顶级的经济学家们不得不写信向女王道歉。
了解此背景,就不难理解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为什么变成畅销书了。2000年时,《非理性繁荣》第一版出版,书中剖析了在“.com”的热潮中,股市价值被高估的现象。结果《非理性繁荣》刚出版没有几个月,股市就应声崩溃。到了2005年第二版时,罗伯特·希勒在书中加入了关于房地产泡沫的内容,他认为这个大泡沫离破灭也不遥远了,结果他再次不幸言中。
这种“乌鸦嘴”的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罗伯特·希勒长于预见,2013年,诺委会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罗伯特·希勒时也盛赞了他的预见力。诺委会在正式对外的新闻稿中写道:“如果仅仅几天或者几周的价格都很难以预测,那么要预见长达数年的价格是不是就更加困难了呢?不,罗伯特·希勒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模式告诉我们,情况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他发现的模式不仅适用于股市,还适用于债券和其他资产。”
但我们切不可因为教授成功预见了两次金融危机,就认为他只关注金融给我们带来的麻烦。事实上,罗伯特·希勒对金融推崇备至。在他的新书《金融与好的社会》中,罗伯特·希勒揭示了金融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寄生虫,我们应该拥有更多的金融创新。在教授看来,金融就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和驱动力。
2013年,互联网金融热遍中国。和任何一次由互联网掀起的热潮一样,互联网金融里自然不乏新机遇,但也少不了泡沫,这也正是希勒教授所密切关注的主题。于是,我非常有兴趣地借希勒教授2014年年初访问中国之际,和他交流了对金融、对互联网,及至对互联网金融的观点和看法。
应该有人不以赚钱为目的地投身金融
希勒比较谦逊,他认为自己的身份首先是一个从教30年的教师,如前所述,全世界有不少人是因为“金融市场”这门网络课程而认识希勒。同时,希勒也是位多产作家,而且他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在学术圈这样的小范围里,《非理性繁荣》到今天都还是美国亚马逊的畅销书。
正是教师和作家的身份让希勒形成了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也是他长期以来都在推广的信念:金融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每个人都应该了解金融,而且应该有人不以赚钱为目的地投身金融。金融业虽名声有些不太好,甚至被人说成是“捞钱的”,但事情不该如此。
首先自认为是教师、作家,其次又认为应该有人不以赚钱为目的地投身金融,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希勒会表现得如此平静。
教授回忆说,那天早上6点诺委会打电话来时,他刚刚洗完澡,接到电话一时没有回过神,还以为是谁的恶作剧,连他妻子都认为这是个玩笑。不过最后,他还是相信了自己获奖的事实。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本来并没有设置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奖是1968年诺委会增设的,增设该奖项的其中一个缘由就是:数学这门学科在经济学中的渗透让经济学成熟起来。之后,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大半被颁给了善于熟练使用数学工具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