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希勒从前专研古典经济学,但他现在最大的成就却是在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领域。希勒觉得自己是个非常有批判精神的人,总在不断地寻找漏洞。
教授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学过于极端,他们以绝对理性的人类为核心来建立模型,把心理学、社会学、历史等拒之门外,觉得只要用数学就可以了,这其实有失偏颇。
数学虽然重要,但不能由此便轻视其他学科。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人不完全理性,市场也便有可能会疯狂,我们必须得正视这个事实。
希勒认为,他所从事的行为金融学研究实际只是恢复了过去被“理性”和“最优化”所代替了的经济学,他合理地重视了数学之外其他学科,以及研究人类行为和事件的其他方法,他不失幽默地表示,有一个因素对此颇有影响:他娶了一位心理学家。
非理性繁荣
希勒的目光聚焦在金融领域,在其著作《新金融秩序》和《金融与好的社会》中,他阐述了现代社会是如何依赖金融蓬勃发展的。金融是引导人类活动的力量,也是一种需要经常实验并不断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技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金融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分配资源,需要让参与的人们目标一致,在任何组织之中,金融其实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不过,金融中同样存在各种疯狂。《非理性繁荣》是希勒的代表作之一,但这个词并非他的发明,据希勒本人表述,这个说法在100多年前就很流行了,那时的人就用这个词来形容金融市场。
1996年,艾伦·格林斯潘(Allen Greenspan)在演讲中谈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提到股市上涨是“非理性繁荣”,这句话造成了之后日本股市的下跌。但在希勒看来,格林斯潘不过是顺口说了一句而已,人们抛售日本股票的真正原因是,人们只是希望别人会因为这点风吹草动而抛售股票,因此想抢在别人卖出股票之前,把自己的股票卖出去,如此而已,这一举动并没有经过什么周密的计算。
希勒认为,全球的股市近来都上涨了不少,但相对于2000年来说,事态的发展才只进行了一半,未来很难预测。他认为,市场越来越有投机的意味,房地产市场尤甚:一旦上涨,人们就会期望再涨;而跌的时候,人们则会抛售砸盘。世界上的人们都认为自己活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之中,自己必须顾自己,其他人不会管自己。这影响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商业更加繁荣;坏的一面是,波动性也更大。
信息技术和金融应该互相融通
互联网崛起对金融的影响有多大?这是在互联网金融前沿进行探索的我所关心的问题。希勒认为,必须鼓励金融创新,让更多人享受金融的便利,当然,也要关注金融带来的风险。
在希勒看来,人类的重要活动都需要钱来支撑,金融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力和基础。金融也是一种需要不断试验改进,以适应当时经济形势的复杂技术,金融业和技术有关,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金融获益。
互联网是推动金融民主化、平民化的力量,互联网可以消除地域差距,帮助人们学习,甚至可以协助人们制订更精确的合同。人们都想简化金融,但希勒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帮助金融实现更复杂的功能——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来精细计算合同的价值等,而让合同变得更加有建设性。希勒认为,因为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世界正在变得更加美好。
当然,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加剧不平等,希勒认为经济上的不平等就是一种巨大的风险。两百年前,这种情况就存在了,工业时代,法国鲁贝的工人们曾因为机器让他们失业而砸毁机器。同样,互联网也可能造成人员失业,加剧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