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埃隆·马斯克: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5)

看见未来:改变互联网世界的人们 作者:余晨


从原则上讲,如果火箭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发射成本即可以降低两个数量级。设想如果当初航海时代的船只都只航行一次就烧掉的话,那么美洲永远不可能被殖民。人类若想征服火星,就必须掌握可回收可持续性的太空技术。SpaceX研发的“草蜢( Grasshopper)”运载火箭,已经多次成功完成垂直起落、空中悬停并精准返回基座的试验,是可回收重复使用的火箭原型。

2012年5月,通过SpaceX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的“龙”号货运飞船,成功地完成了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任务,成为第一家完成此挑战的民间私营公司,这也是人类太空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然而,SpaceX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成立后的前三次发射皆以失败告终,直到2008年9月第四次发射,才获得了首次成功。值得一提的一个小插曲是:SpaceX第三次发射的火箭搭载了《星际旅行》系列科幻电影的主演詹姆斯·杜汉(James Doohan)的一部分骨灰,而杜汉也是当年PayPal的形象代言人。他原本的遗愿是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太空,因为发射失败,天葬变成了海葬。 2012年5月,杜汉的骨灰终于在SpaceX这次载入史册的发射中撒向了太空。

或许有人会质疑,当世界上还面临着疾病、贫困和社会不公等种种挑战时,我们为什么要浪费那么多的资源去探索太空?当我们连地球上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时,为什么要去征服火星?

马斯克则坚持认为,如果我们要等到地球上的全部问题都解决了再前往火星的话,那么人类永远也到不了火星。试想如果当年哥伦布等到欧洲变成太平盛世才开始探险的话,那么他永远也发现不了新大陆。相反,开拓新边疆所带来的希望,会反过来帮助我们改变旧世界。

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生前被问及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马洛里后来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丧生),他简练地说道:“因为它就在那儿。”如此荡气回肠的回答,已经成为探险家们的标志。马斯克试图登陆火星的愿景,却并不完全来自于这种探险家的征服欲和野心,而是源自一种更深层次的“杞人忧天”式的存在危机感。太空技术关乎人类的生存命运,而马斯克则真的扮演起了“钢铁侠”,试图拯救人类的未来。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写过一篇优美的散文《暗淡的蓝点》:人类为自身的文明成就感到骄傲,然而从宇宙的视角来看,我们存在的全部辉煌历史和人间一切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在一颗微不足道的“暗淡蓝点”上演绎而已。地球如此渺小脆弱,只是在广袤宇宙中漂浮的一粒微尘。全球变暖、核战争、变异的流行病毒、小行星撞击……种种灾难性的事件,都可能把这个暗淡的蓝点从太空中抹去,让人类难逃灭亡的厄运。

反观互联网管理的思维,任何数据中心都不会只集中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而是采用有多点灾备系统的分布式网络,这样才能避免“单点失效(Single Point of Failure)”带来的损失,从而使得整个网络服务更为可靠。而整个人类的存在却偏偏命悬一点,这完全不合理。

所以,为了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延续生存,人类必须勇敢地迈出地球的摇篮,将自己的足迹踏上其他的星球,成为跨星球栖居的物种。只有当我们在宇宙中的存在从单点变成网络时,人类才有可持续的未来。太空探索是为人类购置的一项长期保险,是我们新的诺亚方舟,它能使人类这束微弱的“生命与智慧之光”在无尽黑暗的宇宙中能够永不熄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