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者作出的第二个贡献是:在今天观看这些柯达摄影奖的照片,让人唏嘘不已的并不是摄影爱好者如何阴差阳错地展现出了专业的摄影水准,而是这些照片像碎片一样帮助人们找到了一段本已失去的珍贵人生。回忆——这是摄影“记录性”的诗意表达,因为记录下来了,才能在多年之后被重新看到,照片帮助观看者进行心灵的重新洗牌,斯蒂格利茨的云或许对于斯蒂格利茨本人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摄影发展史中也有着不容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片云不如自家孩子的微笑来得更有价值。有两张照片的对比颇为有趣,能很好地说明爱好者与摄影大师之间的不同:一张照片是来自于美国的业余摄影师格里芬·卡拉汉(Griffin Elwood Callahan)在1929 年拍摄的街头影像,照片呈现了一堆观看马戏表演的人们,男女老少簇拥在一块大大的帷帐里,拥挤的平民们为了观看马戏,已经毫不顾忌自己形体上的滑稽,这张照片情绪饱满,异常生动,看后不免让人会心一笑。看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也曾拍过一幅相仿主题的照片,也是有两个人从幕布外窥视幕布里的表演,其中一个男子穿着厚重的大衣,戴着颇为讲究的帽子,他背着双手故作严肃,内心却对幕布里的热闹场面充满了好奇。他流露出一副神情紧张又很害怕自己的偷窥行为会被人发现的矛盾窘态。将同样内容的两张照片放在一起观看,则显然感觉到业余摄影师格里芬·卡拉汉镜头下的人们更显得奔放自然,无所顾虑。和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的视点不同,业余爱好者更愿意单纯地呈现事件,而不通过画面来进行刻薄的暗喻和矛盾的揭示。
这种剔除过多人为观点的作品很容易让人从摄影语言的深思中走出来,转为接受内心深处的精神感召。这种转变就像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里谈到的:
大众就像一个模子,此时正从其中萌生对艺术的新态度。量已变成了质。参与人数的大量增加改变了参与的模式。
摄影爱好者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摄影的面貌。在今天观看早期摄影爱好者的作品,依然能为照片中传递出的“此时此刻”的真切之感所动容,本雅明用“灵光消逝”来感叹复制品与原作之间的差异,但摄影作品并非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此情此景的情感呼唤能够完全击中观看者,这种观赏体验稀释了拍摄者业余身份的尴尬,反而更让那些试图让摄影变得更加艺术的专业人士显得如此装腔作势。最近,风靡于网络上的一条微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一对父女30 年的合影感动了无数人,从父亲日渐苍老的面孔和女儿越来越成熟的姿态中,人们还隐约看到了一位让人敬畏的业余摄影师,那就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是她坚持三十年按动相机快门,记录拍摄数据,整理这些庞杂的影像……可想而知,她带着最真挚的爱来拍摄这些照片,不追求什么流行的专业肖像照片的拍摄法则,更没有野心勃勃地策划要让这组照片公布于众以获取他人的赞叹。正是这组看似既无艺又无术的照片,在仪式感越来越丧失殆尽的数字影像时代,唤起了许多陌生人内心中最柔软的共鸣,这个母亲用自己的摄影行为(而非照片本身)重新解读了当年柯达影像的精神——请自豪地保持业余爱好者的角色,捕获生活中最质朴的快乐。最终,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业余影像,反倒最真切地定义了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