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勇往直前——好莱坞如何呈现9·11

后9·11时代的恐怖片 作者:阿维娃·布瑞夫 山姆·J.米勒


伊丽莎白·福特

9·11当天有关死亡、毁灭和惊悚的可怕画面震撼着我们的神经,这些超乎我们想象的画面让我们不自觉地认为这样的场景来自于外太空,这些罪行肯定也是与我们迥异的外来人种所为。

但是CNN却并没有如此地大惊小怪。当头条新闻不断报道着世贸双塔的惨状之时,屏幕下方的滚动字幕则在播放伤亡及救援人员名单的间隙穿插着一连串好莱坞电影的名字——那些讲述着与9·11类似故事的新、老电影,以及与之故事情节类似的待上映的新片。这一熟悉的场景早已见诸于不同的电影之中。上个月还只能在动作片中看到的场景,这个月已经变成了真实的恐怖袭击。

——霍米·巴巴《被割裂的文明的叙事》

正如9·11发生后,目击者、新闻主播以及观众们所描述的那样,当天发生的恐怖袭击简直“跟电影一样”。在几天后所写的文章中,霍米·巴巴指出,我们曾经很“淡定”地观赏着表现类似场景的电影,好像这一意识(指我们曾经在电影中多次想象的这些“超乎我们想象”的画面)削弱了我们将9·11定罪为“来自外太空”的恐怖袭击的可信度;好像我们之所以觉得“有关死亡、毁灭和惊悚的画面”如此惊悚,并不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很陌生,而是因为讲故事的人是一群“与我们迥异的外来人种”。霍米·巴巴在文中所引用的电影,最首要的作用就是靠区别“他人”来定义“自我”。那些外来客们通过违反我们的道德规定凸显了与文明之间的界限。在这篇文章当中,我将通过分析两部在9·11五年后上映的电影来讲述“我们自己”对那一天的体验,而不是再次借用“他人”的叙述。第一部电影是在2006年4月上映的、耳熟能详的保罗·格林戈拉斯的纪录剧情片《颤栗航班93》(United 93,2006),该片表现的是在9·11事件中被劫持的一架飞机的故事;但第二部电影并非是奥利弗·斯通的《世贸中心》(World Trade Center,2006),而是大卫·R.艾里斯和莱克斯·哈勒比的《航班蛇患》(Snakeson a Plane,2006),这部电影在斯通电影上映后不久的2006年8月上映。我认为,《航班蛇患》是上述三部电影中唯一一部让观众不仅会反思恐怖袭击本身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同时也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会立即将恐怖袭击与电影联系起来。尽管影片《颤栗航班93》努力地淡化它的虚构成分,但是电影《航班蛇患》则暗示了我们任何关于9·11的电影,从定义上来说,都已经是9·11的续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