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的西北部,一段段长城顺着黄河蜿蜒而行,有将近一百六十多公里的路程,我是沿着高高的黄土河岸行驶的。当地政府刚刚整修过那一段路,开起来比较轻松。庆祝道路整治工程的标语还在那儿悬挂着:“修好道路,脱贫致富”,“护路光荣,毁路可耻”。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交通流量不大,很少有私营广告商投放标牌广告,这也意味着,驾驶员不会受到可吃、可喝、可购的物品图形的狂轰乱炸。相反,到处都是政府的各种口号,其用语表现出独有的特性: 用词简单,却很有力度,极尽直白,却令人费解。“人民拥护子弟兵”(People Embrace Soldiers)——空旷路段出现的这条标语让我不禁浮想联翩。在山西的农村,我在路边看到过一条标语,只有简单的几个字:“自立、奋斗、坚持不懈、无私奉献”。没有更多的细节——不过,你到底还想期待什么呢?在内蒙古,当地一家电厂提出的口号大玩文字游戏,我只好把车停下来,才总算弄明白:“人人用电,好好用电,电才好用”。(我想了想,过了一阵才反应过来:“的确如此!”)通常,我会遇到致力于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口号,这类口号的用语从无谓的反复(“女儿也是传后人”),到主动提出建议(“晚婚晚育”),再到公开的谎言(“生儿生女都一样”)。驾车西行,那些标语书写得越来越大。到后来,荒芜的山坡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标语口号,这些膨胀的文字仿佛是为了用来填充这空旷的大草原。“人人劳动,青山更绿”——这条标语的文字有十几米高,摆放在内蒙古的一个山坡上,那儿既非青山,也没有一个劳动者。在另外一处荒凉得不能再荒凉的地方,几大块岩石上书写了一首诗歌:
山间植树种草
农业蒸蒸日上
修房造屋养羊
建设秀丽山川
黄河岸边悬挂着标语,劝诫农民们不要在道路上碾轧农作物。一时间,我很想知道,当地的这一倡导是否实有成效: 进入山西西部以来,我的City Special竟然连一堆谷物都没有碾压过。随后,我去了寺沟村,这个村子在黄河东岸一个很高的地方上,那里的人告诉我,因为干旱,今年颗粒无收。他们只能靠土豆,还有政府发放的救济粮维持生活。我在一个农民家的窑洞里和他交谈的时候,村长刚好路过,拿着一摞救济申请表。表格的标题是“两缺一无”。村长对这个标题是这么解释的: 寺沟村村民缺钱缺粮,生活无着落。在我看过的所有标语中,这一条是彻头彻尾的实话实说,它标志着北方农村地区可怜的结局——算是黄土高原的苟延残喘吧。
河对岸,是鄂尔多斯沙漠,也是西部的起点。在古代,鄂尔多斯地区一直是帝国的多事之区,也正是因为这片大草原,人们修筑长城的灵感才被激发出来。鄂尔多斯非常广袤——跟新英格兰的面积大致差不多——一直往北延伸到黄河大拐弯的地方。在河套地区以内,黄土高原变成了沙地和灌木丛。在古代,这一地区一直缺水,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不过,游牧部落所需要的资源却十分充足,因此,他们把鄂尔多斯当作了理想的大后方: 与汉人的聚居地分离开来,但又可以随时发起攻击。有些朝代,比如唐朝,能够为遍布沙漠地区的要塞提供给养,而明朝太羸弱,根本没办法在这个区域作战。
因此,他们沿着鄂尔多斯南部边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境内——修筑了城墙。从黄河一路向西,我在地图上寻找标出来的古代防御工事的线路。可是,那一页突然一片空白: 村落稀疏,基本上没有道路,地图上基本是白色区域。间或,这样的白色区域会点缀一些早已断流的河道——无名无姓的小溪,用蓝色标注,流出沙漠,长度不到一二十公里,然后流入地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车窗看出去,地形毫无特色可言。驶过神木之后,我继续往前开,接着到了榆林——在这么贫瘠的地方,一听这个地名就让人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