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体艺术只能由多媒体传达(1)

媒体艺术网络 作者:鲁道夫·弗里林 迪特尔·丹尼尔斯/


鲁道夫·弗里林(Rudolf Frieling) 迪特尔·丹尼尔斯(Dieter Daniels)

1990年代的“新经济”繁荣期至今,媒体已经大体上“传染”了社会的大部分领域。“标记为书签”(Bookmarking),即在我们的浏览器中储存互联网地址,在今天已是日常行为。但是一个书签就那么储存着,永远不再被我们从文件夹深处拖出的概率有多高?我们对数码内容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在鼓励遗忘。也许我们确实需要为媒体体验提供物质支持。我们知道有书被拍成电影,也有电影被改写成书,但为什么至今仍未出现“变成网络的书”?本文旨在加强网络的媒体世界和书之间的纽带,尤其是加强www.mediaartnet.org这一“书签”的品质。

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学院—文化(academic-cultural)的能力同媒体—网络化(media-networked)的信息世界之间仍然缺乏兼容。尽管自然科学和商业世界如今将互联网看作一个理所当然的平台,但在艺术史或文化研究领域,书籍或期刊仍然是主导媒体。直到现在,怀疑“真知”只能在书本里发现,而互联网基本上只是承载着肤浅而不可靠信息的看法仍然占据主流。

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媒体艺术受这种“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和文化能力之间的落差伤害最大。单纯的文本和印刷形式的再现无法充分传达媒体艺术,因为如果不能体验到它们特有的多媒体作品的特性,媒体艺术的重要性就无法被捕捉。这就导致了如下悖论:恰恰是那些伴随着数码技术出现、并孕育于数码技术之中的多媒体艺术形式,很难获得这些媒体艺术所提供的大众化潜力。虽然基于印刷的艺术史和文化传输作为主流已无法充分再现多媒体艺术的特定特征,一个具有广泛共鸣的平台却还没有在网络上诞生。

传统的传播媒介如书籍或电视,已经被证明不适合或不能够为媒体艺术项目提供持久的、或者仅仅是合适的形式,而这是它获得广泛接受的前提。对它们而言,媒体艺术往往在同大众媒体的关系中,培养出一种反体制(anti-institutional)的立场,开辟出圈内人自己的论坛和网站。但是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具体材料的需要,这些材料用于媒体中的艺术及伴随媒体存在的艺术。只有当相关材料在一些专业档案和临时性的艺术节之外还可以被找到的时候,视听美学的问题才能用一种更具体的方式来处理。艺术研究和艺术史领域中存在关于媒体艺术美学基础的讨论,但它是如此地姗姗来迟,倒不如称之为媒体艺术中介的悖论。

www.mediaartnet.org

作为对此情形的回应,以自我指导为目标的“媒体艺术网络”(Medien Kunst Netz,英文为Media Art Net)项目得以开展起来。这一兼具视听和理论的结构将各种形式的展示结合起来,不仅为对此感兴趣的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设计简洁、有吸引力的互联网界面,也为怀抱更具体的问题而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刻而综合性的存档信息和语境。其一贯双语(德 / 英)的界面是向此项目的国际化特征致敬。它的目标是在文化研究和艺术史中,创造出一种兼具理论化和科学“视觉化”的新形式,以支持艺术领域内的远程学习。该项目既不单纯地重视量的增长,也不偏向于具体的案例研究,而是优先要呈现出经过明智筛选的、有意义的链接,让使用者在直觉上和智识上同时把握材料,并系统性地提供一组针对内容的不同观点。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是1990年代以来艺术的一个关键词,在此以较为具体的方式提出,但不只是为了解释一个具体的理论方法。这类项目中潜伏着一种危险,即有可能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所有东西链接所有东西的机器。我们有意识地努力避免这种情况,方法是开发出仔细筛选过的、语义丰富的链接,这些链接不仅由数据库支持,而且由编辑决策形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