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的世界无比荒凉
在上述的行文中,我们使用了人文主义或人文思想的名相,而很少使用人文精神,这并非没有讲究。不论是思想还是主义,陈述的都是一种知识形态,知识形态是平铺直叙的,精神则有升沉。精神隐含着内在的价值取向,而且这种指向应当是正向的、积极的、不断超越的。中国古典人文思想完全符合这些条件,是关于人性的内涵及其如何得到开显、实现、提升与超越,让人本身变得尊严、高贵,最终达到圆满境界的思想形态,因此也可以直接称之为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由于这种精神延续了数千年,并且纳容了来自印度的佛教,其立意之高和容量之大在东方世界有很大的代表性,因此也可称之为东方人文精神。
判断一种人文精神的价值,在于看它能否成就高尚完美的人格,在这个方面中国古典人文精神堪称气象大焉。
从根本的意义上,是否活得有尊严,并非来自别人对你的尊重,给足你面子,而是取决于你自身的人格内涵是否足够高贵,你是否是一个真正的贵人,一个精神层面的贵族,让自己看得起自己。孟子将人格修养的成就称为“天爵”,与公卿大夫等象征社会地位的“人爵”相比对,人爵可以拿走,天爵是拿不走的。中国古代士人就是以自身人性修养的位格为最高成就的,他们看重人存在的完整性,更看重人性的完满。在他们眼里,在“没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参天地之化育”之前,人都只是一个半拉子的人。
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难以寻觅具有传统人文精神境界的高贵人格,甚至我们已经难以想象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不仅是因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人性解构的引入。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历了毛泽东发起的“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文化大革命”,人们对导致伪善流行的“逼娼为良”的崇高有一种怀疑和畏惧。因此开始对崇高进行嘲弄,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来消解它,使之威风扫地。到了九十年代市场经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人身体层面的欲望急剧膨胀,如冲溃堤坝的大潮泛滥成灾。贪渎腐败不仅局限于权力关要,还遍及全民,并且被当成人性的弱点加以谅解与包涵。权力斗争与商业竞争中人无所不用其极的奸坏,成为文学和影视作品引人入胜的戏份所在,而那些一度被认为是正人君子的,其实是隐藏得最深的最为阴险毒辣的家伙。人们以极大的兴致来消费人性的阴暗、龌龊、卑鄙、无耻、恶毒,用秃鹫吞噬腐尸的激情狂欢般地分解人性中值得我们敬仰、爱戴与感动的部分。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几乎成了他们为避免被当成傻子所要学习的必修功课。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给人性祛魅,消解它高贵的品质和曾经散发的灵光,最后在用以欲望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上将所有人都扯平,从而皆大欢喜,来一次赤身裸体的拥抱与狂欢。但是,又有多少人想到这狂欢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2012年,国内上演了著名导演冯小刚酝酿多年的巨献《1942》。影片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发生的一次大饥荒。导演为了制造悲情的惨烈,在技术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许许多多的人看完影片之后,竟惊诧自己没有流泪,预先准备的手帕干爽如初,甚至在演到一些堪称惨绝的细节时还引来了叽叽嘎嘎的笑声。后来导演在答记者问时称,这些发出笑声的人是真正看懂了电影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