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月的清辉沐浴了康桥——访徐志摩故居(3)

故园春仍在: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飞


诗人徐志摩毕生追求“爱、美、自由”。胡适说,这是他的“单纯信仰”。“爱、美、自由”是人类仰望中的理想境界,她浸染着欧洲文明绚烂的色彩,飘浮在宇宙的清空,荡漾在人们的心头,可望而不可即,就像这“西天的云彩”。徐志摩是幸运的,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才女,“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她们塑造了徐志摩,而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又熏染和提升了三位才女的人格和品位。他们相依相随,相离相合,度过了追求真情,充满诗意的一生。

徐志摩又是不幸的,他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古怪的世界”、“希望在埋葬”的年代,他等待着“天国的消息”、“乡村里的音籁”,但始终是“静默”,听到的只是“呻吟语”,看到的是“一块晦色的路牌”和“一个厌世的墓志铭”。他渴求真爱,但到处在表演各式各样的虚假,每天都要在“丑陋的真实和华美的虚假”之间做痛苦的抉择。徐志摩决然无悔地选择前者,他在三位女性身上寻觅真爱与美,哪怕只是“一星弱火”、“一道金色的光痕”都会激起他“爱的灵感”,都会说“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徐志摩善良的一生只有朋友没有敌人,只有爱没有恨。他渴求美好,但容忍残缺,等待着“那一点神明的火焰”,寒夜里期待“新的投生”,苦涩中祈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是他的灵魂的顿悟与升华。

时代已经变了,但“爱、美、自由”依旧是人们追求的境界,在这个没有硝烟弥漫,却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但愿人们多一点爱少一点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求,多一点率真少一点虚伪,多一点奉献少一点掠夺。愿《再别康桥》化为美妙的乐章,永远荡漾在人们的心头,滋润我们枯涩的魂灵。

从诗艺的层面看,徐志摩也是一个“焦点”式的人物。他在诗艺上的变化多端的复杂风格是当时渗进中国的西方各种主要艺术思潮和方法综合影响的后果。浪漫主义、古典主义、颓废主义、唯美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等,都随着他的诗艺探索而不同程度地汇集到了他的身上。通过他,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五四”时期中国新诗在艺术探索方面的总的轮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