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血在沸,心在烧——访柔石故居(1)

故园春仍在: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飞


文/张忌

柔石(1902.9.28—1931.2.7),原名赵平福,后改作平复,化名少雄,笔名柔石。浙江宁海人。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1930年年初,自由运动大同盟筹建,柔石为发起人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曾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同年5月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牺牲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难同志。遗著有《柔石选集》。

柔石的故居是一个旧式砖木结构的三合院。原先这个院子一分为二,柔石家只拥有东边的一半。后来,柔石的父亲赵子廉先后购置了西厢房和西大房以及厨房等半个院子,这样,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位于宁海城关西门柔石路4号的三合院子才完全成为柔石的家。

柔石是1902年9月生人,此后,一直到1918年秋,他都住在这个三合院里。可以说,在这里,柔石度过了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其实,对于柔石来讲,对于他影响最大的,并非是居住的这个院子,而是自己家旁的一个所在。在柔石家的北侧,是“方祠”。“方祠”便是明代大儒方孝孺的专祠,方孝孺因拒绝朱棣让其写篡夺皇位后昭告天下的文书,惨灭“十族”。这位大儒的高风亮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也同样影响到了柔石。而柔石与方孝孺也似乎特别有缘,不仅家住“方祠”边,少年又就读“正学高等小学”,而“正学”是方孝孺在蜀时的书斋名,为蜀王所赐。办学者用此名,除了表达对方孝孺的纪念之外,也希望培养的学子能够继承方孝孺的学问和骨气。

现在的柔石故居内,可以看见一张他当年所珍藏的方孝孺画像照片,在照片的背面,可以看见四个字“永远保存”。从日后柔石人生的行走轨迹来看,不难看出,这位硬气正直的同乡,对他有着怎样的影响。

1918年秋,柔石终于第一次离开了位于西门的这个三合院子,考入了当时位于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此以后,他一直步履匆匆,极少再回到这个他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光的三合院子。在一师学习五年以后,1923年暑假,柔石从一师毕业,投考南京的东南大学,未被录取。即便如此,柔石也未回到宁海的家,而是寄居在杭州一个名叫应溥泉的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此时的柔石,内心似乎有了些变化。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在外求学的经历,让他们很难再有心情回到家乡去工作。

此后,柔石便进入了一段十分奔波的生涯。1924年春,他来到慈溪的一家小学任教。1925年,他又跑到北京大学当了一年的旁听生,在那时,因为讲课的缘故,他亲眼见到了鲁迅,当然那时,他们并未相识。此后,柔石又回到南方,在镇海中学担任过语文教师。后来,因为被军阀势力诬为有赤色嫌疑,只得深夜雇一乘小船离开镇海,来到杭州避难。一面寻找职业,一面读书作文,凄苦度日。直到1927年的春夏之交,经宁海中学教务主任吴文钦的介绍,因为生计的缘故,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在宁海中学担任语文教师一职。

此时,距离柔石离开家乡,在外奔波,已近十年了。虽然此间,他也偶尔回到自己位于西门的那个三合院子,但他似乎从未对这个地方有过眷恋。在柔石故居的餐厅里,总是有这样的场景。晚餐摆上了桌,一家人开始吃饭。饭桌上有柔石的父母,他的兄弟姐妹以及子侄。整个吃饭过程,大家都不发一言,只有碗筷相碰以及咀嚼食物发出的不大的声响。而这样的场景,在柔石的记忆中太过深刻,似乎吃饭的时候,总是这样。此时的柔石,也低着头,将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往嘴里送。他一边咀嚼着饭粒,一边不停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吃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