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犁人的源起(1)

辉煌的丰碑 作者:鹏鸣


中国有56个民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就占据了其中的47个,可见伊犁州民族成分之多,文化多样性之丰富,包容性之广阔,山川河流之秀美,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纷纷来投。

如果你随意在伊宁市街头拦住几位市民问,你知道伊犁的世居民族源自于哪儿吗?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或许只有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能给出较为科学的回答。

游牧民族是“逐水而居”,农耕民族是“择水而居”。千万别小看这一字之差,它决定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性、文化差异和理想追求。

说一千道一万,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都离不开生命之源——水。

追根溯源,沿着伊犁河往上游走,便会看到大量金石并用时代原始遗址和众多的古代墓葬,伊犁河流域是天山北麓最早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他们使用过的穿孔石斧、石杵及其他石制用具,在伊犁州博物馆都能见到。

艺术创作是所有人类共有的天性。

伊犁原始先民在狩猎、采集、放牧的闲暇之余,有艺术天分的人来了灵感,产生了冲动,在石壁上创作岩画,刻绘所见所感,表达精神寄托。伊犁的山涧河沟地带,发现许多岩画石刻遗迹,多反映狩猎场面,动物形象众多,对研究伊犁河谷早期社会、生产以及自然环境的演变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最令人振奋的考古发现是距尼勒克县城南3公里处的奴拉赛沟古铜矿遗址,十余处竖井矿洞保存完整,井下遗留着巨大石锤、采矿用的石斧和木质编筐等,经碳14测定,铜矿距今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采用的冶炼技术与中原东周时期一些诸侯国相近,塞人创造了西域青铜时代的辉煌。

伊犁地区有很多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证明,塞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汉书·西域传》中说,塞种人曾居住在伊犁河流域。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曾多次提到Sacae,后世学者经研究认为Sacae其实就是马萨格泰人,即塞人。希罗多德在书中说,Sacae是英勇善战的强大民族,他们住在东边日出的地方。

古波斯文献中将塞人称为Saka(萨迦)。波斯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的贝希斯登(Behistun)铭文中,多次提到Saka,说他们的国家“在海的那边,那里的人戴着尖顶的帽子”。Saka曾给波斯人留下切肤之痛,战无不胜的国王居鲁士二世亲率骁勇的波斯军团讨伐Saka,没想到全军覆没,居鲁士二世阵亡。

戴尖顶帽的塞人深目高鼻、面部多须,他们纵横驰骋于帕米尔、阿赖岭以北至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塞人以游牧为主,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在伊犁河谷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种植糜子、大麦和小麦。为了便于迁徙,塞人发明了张缩自如、易于携带的毡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