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预设“你知道他想讲什么”的立场

斯坦福最受欢迎的人生规划课 作者:黄菁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诠释、解读人事物的逻辑,而不知不觉犯下自以为知道受访者在讲什么的错误。

当你看到一个人笑,你会推测他是开心的;当你看到一个人哭,你会推测他是伤心的;当你看到一个人面红耳赤,你会推测他是生气的。这些推测都没有错,也都是我们用来判定情势的机制,但是在你进行田野调查或者访问的时候,就必须暂时关闭。

有一本探讨人类学的畅销书《天真的人类学家》,描述了作者到非洲喀麦隆偏远山区里研究多瓦悠族文化的故事。他在访问部落里居民的过程中,光是想要问出“假设你的姐妹嫁给了某个男人,你会称呼这个男人什么?”就花费了一番工夫,因为对于受访者来说,没有这种假设性问题,实际上他们就没有姐妹,所以无法回答。

后来,作者在当地助手协助之下,换了几种问问题的方法,终于解开了关于“丢思”这个词的疑问。

为了要确认“丢思”到底是什么,作者问:“如果他是你的丢思,你父亲叫他什么?”

村民想了一下说:“叫他祖父”。

作者又问:“你儿子怎么叫他?”

村民回答:“我的儿子叫他祖父。”

此时,作者终于有了头绪,于是又问:“那你是不是也叫他祖父?”

“是的!”

原来在多瓦悠,只要是老人都被称为祖父,“祖父”只是代表着对方年纪比较大而已。他花了一整个下午,才把“祖父”到底是什么弄清楚。

或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的事物差异不大,但是在做田野调查与研究的准则是一样的。不要假设你已经知道他口中的“祖父”是什么,多问几个问题去确认,而不是你脑海中“认为”他想的到底是什么。

多问、多确认,

不预设立场、不自行推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