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布村头的石阶路往上爬,就是喇普德庆寺。与其说是寺院,不如说是城堡。建在一块大石顶上,三面悬崖,东面与一大块废墟相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废墟的大门边立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喇普寺”汉文与藏文两块石碑。寺院的房顶是观赏罗布村与佩枯错的绝好位置。佩枯错在远处刚本钦雪山的映衬下,越发碧绿,波澜壮阔。
罗布村村民们世代信仰苯教。喇普德庆寺正是苯教寺庙,镇寺之宝是有着2600年历史的左旋海螺,据说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宝物,与萨迦寺镇寺之宝右旋海螺有着同样的神效。在当地,寺院的名称为“巴喇普达日贡”,意为“巴姓喇嘛的寺院”。巴氏家族是苯教六大氏族之一,喇普德庆寺由“巴丹杰桑波”大师始建于公元1234年。巴氏家族在喇普德庆寺生活了十三代,罗布村人敬称为巴桑喇嘛,至今寺内的壁画还有他们的画像。
在佩枯错一带,最高山峰希夏邦马也并不是罗布村人的神山,佩枯错对岸正对着的岗彭庆才是。岗彭庆是佩枯岗日峰群的主峰,佩枯岗日峰群是佩枯错重要的水源补给,而希夏邦马峰是澎曲的源头,最终流向尼泊尔并汇入印度的恒河。水系的流向可能是岗彭庆成为当地神山的重要因素。
在鼓声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一位喇嘛,他正是丹增乃顿的哥哥丹增桑布,喇普德庆寺唯一的喇嘛。丹增桑布个头不高,汉语水平介于阿旺念扎与丹增乃顿之间,衣着打扮与藏传佛教僧侣别无二致,红色的僧裙与绛色的僧服。不同之处在于袈裟上镶嵌着几条醒目的蓝色布条,据说这是苯教僧侣的特色,蓝色代表天空的颜色,象征苯教传统中的自然崇拜。
丹增桑布介绍说,寺院周边的废墟其实是六年前罗布村的旧址,直到2009年,村民才全部搬到山下。由于山上更通风,昼夜温差大,很多村民都在废墟中留了个小房子作为贮藏室。
布晒太阳聊天的当口,掌管寺院钥匙的次旺平措手里转着转经筒,背着他亲手抄写的经书上山来给丹增桑布过目。寺院的经书不够,所以次旺平措用了几个月时间来抄写。
一位中年妇女提着半只羊腿,与两个孩子来让丹增桑布祝福,丹增桑布给了她们据说是取自于孜珠寺的护身符。她们称丹增桑布为格龙,按照苯教传统,入寺僧人按戒律可以分为“格次”、“宗竹”、“格龙”三个层次,“格龙”是等级最高的守戒最严格的僧人。
丹增桑布说自己13岁时出家,至今已25个年头。他不仅在巴青县的寺院学过经,还在丁青孜珠寺、日喀则的热林雍仲林等苯教大寺里学习过,也转过冈仁波齐,那次是196个苯教信徒逆时针转神山的大盛会。
相对于村民们来说,丹增桑布是一个见过大世面、又受过系统教育的人,仿佛村里的精神导师,他以佛堂与学识获得村人们的尊重与供养,而喇普德庆寺是罗布村的精神财富,是祖先的延续。后来,在参加过喇普德庆寺的法会后,这种感觉越发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