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初年,安徽霍丘人张扶翼,来到湘西的黔阳任县令。他在家乡就知道,长江里数不清的木船,为了防腐,需要大量的桐油涂抹。这些桐油多来自四川。上任之后,他发现湘西一带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油桐树生长。于是,他在民间大力倡导种植油桐树,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不几年,油桐树不仅在黔阳县,而且在整个湘西和邻近的贵州都普遍种植起来。大量的桐油需要相应的市场。洪江凭借地理优势,成为沅水上游桐油的集散地,新兴的商埠应运而生。在木材方面,洪江也大量阻截了浦阳的货源,使浦阳的木材业处于被动。到了乾隆末年,湘西、黔东苗民起事,起义军放火,将浦阳烧成一片废墟。古老的商埠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洪江的日渐兴盛,浦阳的日渐衰落,引起了当时湘西的最高军政长官、辰沅永靖兵备道道台傅鼐的特别关注。笃信阴阳的道台大人,为了浦阳这块“大木排”免于在风浪中倾覆,遵照阴阳先生的提议,在浦阳对岸一个叫球岔的地方,修了一座七层宝塔。让宝塔成为冥冥之中的一根“拴排桩”,牢牢地拴住这块“大木排”,浦阳也就安全无虞了。若干年后,浦阳人说,当年的那位道台大人虽属好心,却办了一件天大的坏事。试想,一块被拴住的大木排,永远无法前进,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好端端的一个浦阳镇,就葬送在他的手中了。鸦片战争后,浦阳一带的铁矿资源日渐枯竭,加之欧铁又大量输入,浦阳的冶铁业日薄西山,直到不得已停炉熄火。这块被球岔宝塔拴住的“大木排”从此便裹足不前,被新兴的洪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浦阳虽是走向衰落的市镇,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仍然保留着古镇的构架,精明的商人仍然可以在这里赚到白花花的银子。到了张克成的孙子辈,也就是张恒泰的曾祖父张海山,看到了桐油市场的商机,审时度势,更弦易辙,做起桐油生意来。张海山的桐油生意越做越大。不到二十年,张家的资产,就可以与刘家匹敌了。浦阳镇上,刘、张两家世交重又并驾齐驱。
湘西的木商,都有一把铸有自家牌号的钢戳,称为“斧记”。进行木材交易时,由卖方在钢戳上蘸以桐油朱红,打印在每件木材上。直到如今,刘昌杰一直沿用着祖上传下来的“刘元隆”斧记。他的木行也就叫作元隆木行。
三百多年了,刘、张两家的子孙遍及湘西各地。如今,留守在浦阳镇的刘张两家的后代,又结下了姻亲。三年前,刘金莲十四岁,刘昌杰为了到时候能体面地将女儿嫁到张家,便请来雕花木匠,为她制作全套的雕花家具。
浦阳一带最著名的雕花木匠,人称麻老矮,家住离浦阳镇二十五里的麻家寨。麻家寨地处官道之上,那里的苗人与汉人多有往来。看表面,很难分辨出是苗人还是汉人。麻老矮雕作的神像栩栩如生,雕制的家具精美绝伦。除了手艺盖世以外,麻老矮的著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长得又矮又丑。人矮脑壳大,眼小鼻梁塌。他本有大名,人们却习惯以麻老矮相称。久而久之,大名便无人知晓了。麻老矮模子里铸出的两个儿子大喜和二喜,也生得和他一样矮、一样丑。兄弟二人从小跟着父亲学雕匠手艺。大喜生性灵空,学得好,手艺盖过了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