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3)

先生 作者:《先生》编写组


1906年,自隋代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终结,同年在日留学生已达8000名以上,包括鲁迅。1909年,全国5000多所新式学堂里,在校学生超过160万人,同年“庚款兴学”遣派留美学生计划开始实施,包括梅贻琦(次年第二批包括竺可桢、胡适、赵元任)在内的新一代的中国脊梁和中国先生,即将从新式学堂和留学生中诞生。

1909年12月8日,在湖南的请愿代表团起程前往上海与各地代表汇合,要求朝廷“速开国会,清厘财政,以保主权”之际,32岁的长沙修业学校教师徐特立,在学校演说到悲愤处,拿刀斩断左手小指,用断指写下“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字,让代表带去请愿。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

学生不多,先生不少

1912年~1949年,中国大学生不多,大学教师也不多。有学者统计,1934年,中国共有高校108所,学生41768人,教员7205人,其中教授2801人—而在2007年,中国已有2371所高校、在校生2700万人、专任教师116.83万人。

那时大学生不多,大学教师不多,但先生不少。

在北大,既有发起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又有政治保守而国学精深的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先生。第六任校长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教授治校”,投考北大落选但发表过佛学文章《究元决疑论》的梁漱溟、地质学家李四光、作家莎菲、应邀从日本回国的徐悲鸿,都因此而获教席。1918年的217位北大教员中,有教授90位,平均年龄30多岁;通过教学、发表文章和参与社会事务,他们的影响力波及全国,成为领导全国青年治学、爱国、改造社会的先生。

在清华,曹云祥校长与吴宓延聘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执教于国学研究院;罗家伦校长破格录取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锺书为外文系1929级学生,钱锺书入学即放言“横扫清华图书馆”;梅贻琦校长与四大导师为友,延聘华罗庚,增设工学院,执掌国立西南联大时与北大和南开名师精诚团结,酿成“先生如群星闪耀”之大观。他的理论是:“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南开先生”张伯苓创办了包括中学、大学、女中、小学、研究所的南开系列学校,并种下了中国人的奥运梦。他亲自编剧、导演、演出文明戏,学生演员包括周恩来、曹禺。他请到徐剑生、陈子诚、阮北英、李抱忱等音乐名师,教出后辈声乐家。他倡导“公”、“能”教育,提倡大家都为中国的事情尽份责任,不要“你赖我,我赖你”,“大家都说中国有我,中国就有办法了”。 

1917年,在上海南洋公学特班读书时师从蔡元培的黄炎培,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为个人谋生,个人服务社会、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后更办校无数,桃李满天下。黄炎培是把教育与职业紧密相连的务实先生。

1923年,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设立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1925年后转向乡村教育运动,服务占乡村人口90%的乡村文盲。1926年,以晏阳初任总干事的河北定县试验总结出的乡村平民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试图培养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康健的体魄和艺术的兴趣的乡村教师,然后由他们去办乡村学校,改造乡村生活。但1930年4月,学校被封闭。他们是志在改造乡村的平民先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