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单正平:文化度量衡(3)

平静的坏心情 作者:孔见 王雁翎


绝大多数学者都承认西方文化深刻地影响、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可以保持自己文化的某些根本特征,比如儒家思想道德之类。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但也保留了日本文化特征就是例证。他们认为形而下的物质层面容易改变也必须改变,形而上的思想灵魂不易改变也不应该改变。但正因为形而上的东西不容易把握,所以是否已经改变或根本不曾改变,就成了一个说不清的问题。西方有人也说从亚里士多德以后西方哲学便没有什么新东西,因而不曾改变;中国人说战国以后不再有新思想出现,因而孔孟、老庄仍然活着。这种话其实和没说差不多。孔孟、老庄当然活着,但不是气功大师们说的那样他们根本没死,是他们的思想活在今天人的心中。然而人心是不可测量的。所以对这种“活着论”只能姑妄听之,无法也没必要去求证。

但度量衡是可以把握的东西。度量衡在文化中的地位如何,我以为是个关键问题。度量衡是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尺度,我甚至认为它就是文化的经纬。时空关系固然是世界的最基本关系,但时空的描述必须落实在具体的度量上。所以哲学的最后表达是数学式的,《易经》不就是数字关系吗?庄子对时空的描述不也要落实在“九万里”“八百岁”之类的数字上吗?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相对论公式与其说是物理的,不如说是哲学的更贴切。一种文化,如果它固有的度量衡制度已经灭亡或不再使用,我们很难说这种文化还能存在,或者说我们无法确证其存在,因为没有了最基本的尺度。用“厘米”而不是用“尺寸”表示人的身高,与用“封建社会”“亚细亚方式”之类概念表述中国社会形态,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西方标准,只不过前者是科学,而后者是所谓社会科学。现在大家承认科学的普适性,谁也不认为用米制量身高有什么不妥,但有些人反对社会科学的普适性。然而社会科学能否脱离科学而独立存在,好像有疑问。既然在社会科学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用到科学的一些方法,特别是要和科学用一样的度量衡单位,那社会科学脱离科学就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西方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如果不适合中国国情或民族族情,那也是因为社会科学本身还不成熟。不成熟的社会科学同样不能准确表达西方历史,即使西方世界是没有民族差异性的铁板一块。我不知道西方是否有一本或几本历史哲学著作为西方所有国家民族、所有学派共同认可,没有歧义。依我愚见,可以断定没有这样的著作。根据是,我们对西方经典的引进学习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稍微有点儿名堂的西方学术即使没有认真研究,也凑热闹式地了解个大概,这种功夫是下得很足的。但放之四海而皆被接受的权威著作迄今还没听说过。我们不会放过观赏任何一条西洋大鱼的机会,虽然不一定能捕捞得到或者干脆就没想捕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