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言而喻(7)

空间感 作者:刘心武


一个人是德国的马汉茂,这是他的汉名,他那时是西德波鸿大学的教授,热衷于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新的文学作品介绍到德国,他本人动手翻译的作品不多,但他善于联络中国作家、德国汉学家、出版社、传媒,也就是组织能力特别强,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成德文在德国出版,里面都有他的功劳,他还能设法找到一些机构赞助,邀请安排中国作家访问西德。我的若干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如意》等,就都是他组织翻译出版的,1984年又帮我找到邀请方,提供机票和费用到西德访问,那几年里我们联络比较频繁。大约在1985年,他又来中国,住北京饭店,约我去会面,我去了,他在大堂等我,汇合后,他想到商品部买东西,我陪他去,他要了商品,掏出钱包付人民币,售货员不收,他就抗议:“这是你们国家发行的货币,为什么你不收?”售货员很尴尬,但瞄见他钱包里有外币兑换券,就微笑着说:“您不是有能用的钱吗?您付那个就行。”马汉茂偏要付人民币,那售货员坚持原则不收,僵在了那里。现在的80后、90后可能已经完全不明白什么叫外币兑换券了,那时候外国人到了中国,必须先拿外币在指定的兑换点兑换成特殊样式的外币兑换券,拿那券买东西;而中国人用人民币,也买不到若干必须用外币兑换券才能买的商品,也未必是进口货,那时有若干专门制造出来的国货,只供应外国人,或持有外币兑换券的中国人。那时候更有一种侨汇券,就是你家在国外的亲友给你寄来外币,国家一律让你按汇率领取人民币,但按寄来的币值发放你一定数量的侨汇券,你可以到专门的商店,寻找你喜欢的商品,那些商品往往是其他一般商店里没有的,那商品标签上会写出,需要几张侨汇券,同时需要付多少人民币。那时各个涉外饭店的商品部都只收外币兑换券,在建国门外,更有专门的友谊商店,只接待持有外国护照的顾客,里面只流通外币兑换券,而专卖侨汇券商品的店铺又另在别处,我记得崇文门内大街上就有一家。且说马汉茂那天非要拿人民币在北京饭店购买商品,弄得售货员哭笑不得,我在一旁,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是马汉茂嘟嘟哝哝,满脸不高兴,终于从钱包里抽出一张外币兑换券,买下了那件物品。马汉茂后来患忧郁症在德国跳楼自杀。这件事已过去二十几年,那时候中国政府缺少外币,所以有那样严厉的外汇管制,集腋成裘,现在呢,从美国到一些欧洲国家,全都欠中国政府钱,中国政府拥有的外汇储备之多,报出那数字令人晕眩。世道变化之大,令人长叹。现在用人民币在北京饭店消费绝无问题,无论你是哪国人。而停用的外币兑换券和侨汇券,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的热门货,价格一路飙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