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是开启了民智,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饭店不断出新鲜事。开头也是限制一般民众,“闲人免入”,但就有外地来京的普通人,大摇大摆地往里走,被拦住,问干什么的?理直气壮地回答:“吃饭的!你这外头不是大字写着‘北京饭店’吗?到了首都,进这饭店吃个饭,怎么不行?”若是在“文革”时期,这来闯的人很可能就被视为敌对分子,给薅起来了,但那时的北京饭店工作人员意识也在发生转变,只是耐心解释:“目前还不对外,但是你们的愿望我一定向领导反映,也许没多久,这里就对所有人开放了——可是衣衫不整的,还是不许入内啊!”闯店的人也就心平气和起来:“别总是只接待首长外宾,快点开放!你开放了,我穿得比今天还鲜亮地进来吃饭!”
很快的,大概是1981年,北京饭店也就允许一般的中国人进入了。真对一般人开放了,往里进的平头百姓也并不多,因为里面消费很昂贵。拿吃餐来说,里面在1958年就有谭家菜,本是清同治年间谭姓高官的私房菜,后来在街上设了店面,属于高档官府菜,民国时期一直存在,新中国成立后,首长喜欢,用来招待外宾,都哄然称妙,因此最后搬进了北京饭店,首长外宾两便。现在北京饭店的谭家菜若非公款消费,一般自费的必须是富人才不在乎,中产阶级翻开菜牌,若忍住咋舌,心里也还会鼓槌乱响。但开放的社会毕竟比封闭的社会好,人们的机会、机遇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多有一般身份的年轻人,穿得体面一点,到北京饭店里面寻找命运转折机遇的。他们当然不会住店,也不去吃谭家菜,只是到大堂吧点一杯可乐或咖啡,慢慢地呷,两眼则不住地观察,有的就跟外国人搭讪上了,一回生二回熟,来往上了,有的就获得对方的好感与信任,或帮助联系了外国大学的奖学金,或对其出国进行担保。最令人惊叹,其故事流传至今不减其魅力的,是一位李姓男子,被来中国旅游的美国好莱坞老牌女星相中,对其一见钟情,爱得执著深沉,难分难舍,最后将其带往美国,那李姓男子在美国为那年迈的大明星送终后,根据大明星遗嘱,获天文数字遗产,后来重返中国,成为京城巨富,而北京饭店,便是他的发祥地。
一个空间,在不能进去,只能在外面观望时,神秘而奇妙,便有许多话可说;若出没其中成家常便饭,印象繁多,互相重叠,反倒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北京饭店于我就是如此。
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浮到记忆上层的,有两个人两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