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林则徐独特的为官之道(2)

走近林则徐 作者:马骏杰


抵制官场流弊,做官清正廉明

可是,晚清时期的官场如同战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也充满了纷繁复杂的斗争,让林则徐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首词牌为《一剪梅》的词,该词刻画出官僚们做官的手段、态度和心理。词中有这样的句子:“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通,一味谦恭。”意思是说,做官要精心体察和设计,要经常与京城的上司沟通,要经常奉上金钱。这里的“炭敬”就是贿赂的别称。因为过去地方官员每到冬天,都要为京城的上司购置过冬的木炭,叫作“炭敬”。有些地方官员就借送木炭的机会,大行贿赂。词中还说,不要逞英雄,做人要圆滑,要低调。

这首词是官僚们在做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为官“经验”和“诀窍”,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正因为有这种风气的存在,所以在当时的官僚队伍中,混杂着阿谀逢迎、不学无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等形形色色的人。走上仕途之后的林则徐始终想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来赢得自己的地位,来改变官场的风气。尽管在当时的环境中,他要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但他一直在努力做。

笔者可以用几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林则徐在京城“打工”贴补家用。

1811年4月和6月,林则徐先后参加会试和殿试,被赐以进士出身。1813年6月,林则徐到达京师,成为一位地位不高的小京官。到京城后,他先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满文,后又授为编修,奏派翰林院办事,也就是翰林院的一名办事员。再后来,他又分别担任了国史馆协修、纂修功臣馆提调、清秘堂办事、会试同考官等职务,但地位都不高。在这段时间里,林则徐的生活是十分窘迫的,他先后添了四个儿女,其中一儿一女夭折,家里依然有四口人。要养活这四口人,靠林则徐的日常收入是远远不够的。1814年年底,林则徐在日记中曾描述过他的艰难处境:“天气极寒。寓中亲眷只三人,大小俱病,殊不可支,连日延医调治,自厌又自怜也。”1815年4月19日,他在写给同学杨庆琛的信中说道:“弟从上冬寓中大小俱病,今春养儿不成,内人又患险症,人事韁琐,如此心境,能无烦劣耶!”可见,此时的林则徐是内外交困。他当时算了一笔账,一家人在京城的生活费,即便省吃俭用一年也需要五百两银子,而他拿的俸银和俸米(林则徐日记中记载是“老米八石八斗五升,梭碎米一石九斗”)以及其他收入,折合银子二百两。中间有三百两的差距。那么怎么办呢?林则徐不得不靠代人撰写、缮写折子和书信补贴家用。有时候也接受他的恩师张师诚的接济。有一段时间,他找到一份在教书馆教书的工作,每旬逢三、八日出时文、试贴课题一次,每次花费约一两天的时间批改课文,所得酬劳用来贴补家用。

那么,他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摆脱困境呢?当然有。比如,当时京城的社交风气十分浓厚,官僚和士大夫们整日沉浸在酒宴应酬之中,以致成了当时的一种政治现象,官僚们通过盘根错节的社交,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有利于个人在职场的发展。如果林则徐也随大流,结交一些上层官僚,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且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可是,林则徐恰恰看不惯官僚们这种庸俗的行为和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宁愿忍受饥寒,不愿随波逐流,所以除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往较多之外,他很少参加应酬性的社交活动。这就是林则徐的为官之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