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察民情,为民解难
“为官一方,造福八面”,这也是林则徐的为官之道。林则徐出身于平民家庭,幼年时吃过的苦他始终牢记于怀,因此对待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穷苦百姓,他穷尽一切方法加以慰藉和帮助。1823年夏天,江苏发生洪水灾害。从这年的6月份开始,大雨昼夜不止,连下十余日,田地水深达七八尺,禾苗俱沉水底,人畜淹毙,草房、旧屋、桥梁多倒塌,连百姓们停放的棺木也四处飘荡。林则徐作为江苏按察使,本以谳狱为主业,但他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在受灾之时,与他情同手足的堂妹夫、山西徐沟县知县郑象峰病逝于苏州,但林则徐很快从悲伤中解脱出来,投入救灾工作。他一方面和巡抚、布政使会商,并周历田间查勘灾情;另一方面紧急采取措施筹集粮食。为鼓励富户外出采购粮食,弥补当地粮食的不足,林则徐采纳了金匮县知县齐彦槐的建议,官府向愿意外出采买粮米的富户发放执照,并给予优惠,每采买一次,给予典商半年的利息;采买完毕,到官府领取所在州县的回照。采买归来,官员为富户核算脚费,原则上加息七厘,根据当时市场价格的差异适当增减。这一措施实行的结果是:“一人采买获利,继起采买者必多,而采买之家,挟资重往,源源不绝,一石之银可收数石之米,则地方之粮食自充。”这一措施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社会压力。
另外,林则徐在大灾面前还“挤”富济贫。1824年9月,长江两岸水灾严重,适逢林则徐署理江苏布政使,负责综理全省钱粮财赋及赈灾事务,他发现地方豪强、奸商乘机囤积居奇,抗拒捐赈。林则徐对此毫不手软,他张贴告示,严辞“劝谕”官吏、豪强捐赈。他说:
夫天下未有万人忍饥,肯听一家之独饱者,况同居乡井,目击疮痍,但有人心,何忍坐视。乃近闻江、震两邑,业田甚多之户,相率阻捐,劝导者目以勒派之名,讦讼者酬其悭吝之计。似此不讲情理,不顾利害,真所谓为富不仁者矣。试思国家遇此灾荒,于赈恤穷民之外,并为尔等业户蠲租除税,尔等现田虽遇歉收,而旧谷倍为得价。但使捐其什一,便已全活多人,既积阴功,复得名誉,又何惮而不为乎?且官员皆捐,而绅富不捐,试问何以对长上?各县皆捐,而此县不捐,试问何以对邻封?况如嘉定、宝山二县绅民,请将例赈亦归义赈捐放,不敢上费帑金,何等急公!何等好义!尔等纵不能尽行仿效,亦应稍存任恤之心。乃只此助赈一举,尚复如是为难,彼此相形,能无增愧耶?夫乐善好施之人,朝廷有奖赏,里党有称颂,子孙有福报,不但不损其富,且必明去暗来;而悭吝之人,有消亡于转瞬者,此亦天道之好还。凡在有余之家,宜知自悟,若动辄借口苛派,以为此言一出,便可免捐,独不念此数十万饥饿余生,将何术以处之哉!……凡此千言苦口,罔非一片婆心,尔等具有性情,见此亦当感动。即或家道素不甚丰,而田产现存者,总宜各自勉力,以成善举。如能捐输踊跃,当按数之多寡,将捐户姓名详请议叙。若假一二讼师之技,架词挟制,在本司惟有不惑不惧,恐尔等亦未必得计,后悔之日正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