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此种种,如出一辙的毁树行为令县乡村干部们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在“包树”工作队屡屡遭受挫折时,那个 至今还令吉县人念念不忘的县长李苏河出了一招:大面积栽苹果树前,先让树苗采购员、技术人员、乡镇干部各栽10株“验收把关树”。三种人栽树成活率的平均 数就是一个果园应达到的树苗成活数。最后,各家各户都按这个成活数验收。达不到标准者将其占用的路边较好的一类地调整到沟壑边的三类地!这一招不仅使大多 数人心服口服,连那些以“果苗有问题”、“不懂技术”为由搪塞栽树的人也无话可说。
对那些想利用高杆作物荒死苹果苗的行为,李苏河再出一招:“苹果树旁,一平方米的地盘神圣不可侵犯!”
不要小看这两招,它使全县苹果树的命运有了一定改变--至少,这两招在吉县苹果产业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1987年至1991年)使栽下的8万多亩苹果树避免了“全军覆没”……
面对用大量人力物力换来的这个惨淡的结局,县领导们并不气馁--留得青山在,还愁没柴烧?慢慢来吧,等那8万多亩苹果树挂果上市并赚到大把的钱时,相信吉县的苹果发展一定能成燎原之势……
“样板”
县领导们对农民的心态悟得很透:封闭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无法一下从“以粮为纲”的种植模式中醒悟过来;他们无法接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运作给粮食生产带来的突然冲击;他们不相信苹果真会产生干部们所讲的那样大的经济价值。
这些经历过互助组、大跃进、人民公社种种变故的农民们早就不人云亦云,盲目行事,他们养成了一个可贵而又可怕的优点:绝不轻信。
他们关注的目光一直都在紧盯着那些想栽苹果树“先富起来”的人。
文城乡古贤村是吉县人最关注的地方,当年,这里也是“样板”之一,该村原支书郭文龙带头栽了12亩苹果树,有人骂他是“叛徒”,暗中将其间种在苹果树 地里的西瓜藤全部铲死。之后,村里原来栽下的500多亩树苗也全都“无疾而终”--古贤村的“样板”成了反对栽苹果树者谈论的笑柄。
一怒之下,郭文龙辞掉书记,专心致志地在扑在苹果生产上。在他的精心管理下,1991年,他的12亩苹果树结出了诱人的新红星、金帅苹果,由于果大果红,质量上乘,当年一下就卖了2.5万余元!
回 忆一下郭文龙把2.5万元收入囊中时国内的历史背景吧--当时,全国正掀起培育、发现“万元户”的高潮,那时,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城市,“万元户” 也寥如晨星,而像吉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能挖掘出一个“万元户”更有点天方夜谭的意味。但最不可能发生的奇迹却在吉县这个从不被人看好的地方发生了。当 年的《临汾日报》以骄傲的口吻对外宣称:吉县不仅出了“万元户”,还出了双“万元户”!并且,这个双“万元户”不是包工头,不是商人,而是一个长年在田间 耕作的“泥腿子”。他的成功说明:不仅仅只是当包工头当煤老板能成为“万元户”,栽苹果树照样能成为“万元户”……
郭文龙出名了,他因此 被县里聘为文城乡果树站技术员(全县11个抓苹果有成绩的村长都提为副乡长、副书记),文城乡古贤村也因郭文龙和苹果被人高看一眼。村民们还没有从郭文龙 栽树致富的惊愕与兴奋中回过神来,县、市、省参观苹果生产的队伍络绎不绝地涌向了古贤村。郭文龙把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地奉献了出来,发动那些终于看到栽苹 果树好处的村民们在古贤村建成了全县第一个千亩苹果精品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