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万盛,羽球冠军的摇篮 2

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 作者: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


1960年后,我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国民经 济暂时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当时,国内的体育事业包括羽毛球运动在内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不少球队被迫解散。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海外华侨出于对祖国的热 爱和对祖国羽毛球事业的关心,纷纷送子女回国,意在振兴祖国羽毛球事业。“据我所知,当时国家很大一批羽毛球精英,都是在那个时候回国的。”唐勇说,“那 个时候我也想过走专业化道路,但由于羽毛球在国内没有形成大气候,我怕搞不长久,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为了延续自己的羽毛球运动生涯,只有把羽 毛球作为业余爱好来搞……”

现年73岁的唐勇目前定居成都。笔者在电话里和他交谈时,唐勇这样回忆他到万盛区后的情况,“1968年,我 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万盛区南桐矿务局东林子弟校当老师。刚到万盛,我就发现,大家对打羽毛球没兴趣。学校放学后,没得事情干,很无聊 啊。我坚持着忍了很长一段时间。记得有天下午放学后,我拿着羽毛球和拍子,对一个老师(叫啥名字记不起了)说,‘走,我教你打羽毛球’。那个老师把我看了 一眼,又看了看我手中的羽毛球,说‘这是羽毛球啊?啷个打嘛?’我把手中的羽毛球和拍子扬了扬,说,走嘛,啷个打,到操场去,我先给你做个示范,很好学 的……”就这样,在他的带动下,不但学校的老师们喜欢上了打羽毛球,就连附近东林煤矿的职工,慢慢地也喜爱上了这项运动。尤其是他培养的学生,对羽毛球更 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不久,唐勇自认教练,成立了重庆市第一支青少年业余羽毛球队。当年10月,在南桐矿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万盛区第一支职工 羽毛球队。由此,万盛区羽毛球运动开始步入半正规化的训练轨道。

“哎呀,你别说,那时候啊,条件非常的艰苦,场地是泥巴,羽毛球拍都是几个人一副。更恼火的是,球打烂了,还要继续打,一是因为没有钱,二是不好买嘛。” 唐勇说。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培养的大批羽毛球运动爱好者,逐渐形成了十多支素质较高的羽毛球队伍。以周小强、左顺华、裴继林、王小宇等为代表的 一批青年职工和青少年学生,羽毛球运动竞技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尤其是1973年7月,重庆首次举行的市级羽毛球比赛--重庆市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全市有 十一个区县均组队参加,在全部十二个项目中,万盛区获得了十一个亚军、八个季军。“这个成绩虽然现在看来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时候算是万盛建区以来在体育 竞赛项目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了。”现任万盛区体育局羽毛球训练中心主任、区青少年体校副校长、国家高级羽毛球教练员周小强说。

说起那次比赛,唐勇感到很自豪,“那回给我的印象最深啦。就从那次比赛后,万盛的羽毛球队员在重庆出了名,可以说是万盛区羽毛球项目步入重庆市先进行列的起点。周小强、裴继林、王小宇、白秀容他们几个,还被选到了重庆市羽毛球队,参加重庆赛区的全国羽毛球比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