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斋——幸存物(4)

夜晚的书斋 作者:曼古埃尔(Manguel, A.)


我的书斋见证了波列克森娜遭受的冤屈,也见证了所有小说中鬼魂的冤枉,他们的声音代表了无数真实死者的鬼魂。他们并不要求报仇(这是文学中另一个经常的主题),而是要求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必须受到制约,必须谨慎从事,富有建设性,而不是任性妄为,充满破坏性——这样才能取得清醒的集体意识,一个人受害将被视为整个社会受害,我们共同的人性才能得到承认。英语词汇中的Justice(正义),不只是应该实行,而且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实行。正义不仅是使个人得到满足,而且应该公开使社会获得力量去克服缺点,吸取教训。有了正义,才会有希望,甚至在似乎任性行事的神明面前也是如此。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收集了一批犹太教哈希迪教派的传奇故事,其中讲到一个人把上帝告上了法庭。据说维也纳发表了法令,使生活在波兰加里西亚的犹太人处境更加困难。这个人控诉说上帝不应该伤害他的子民,而应该使他们在自由中为上帝而工作。由犹太教牧师组成的法庭接受了申述,认为在考虑此案时原告与被告都应按规矩退出法庭。“原告应在庭外等候,我们无法要求宇宙的万能之父退出,但我们不会受到您的影响。”这些犹太教牧师闭上眼静静想了很久。那天晚上,他们把原告叫来宣布了判决:他的申述是正当的。正好在这个时候,法令被撤消了。

在波列克森娜的世界,结局却是不愉快的。上帝,众神,撒旦魔王,自然界,社会,世界,‘原初动力’…全都不认错,不肯承担责任。我的书斋一次又一次提出相同的问题:谁使约伯承受这么多痛苦和损失?在贝克特的《幸福日子》中,温妮的沉没应当怪谁?在左拉的《小酒店》中,谁无情地破坏了马夸特(Gervaise Maquart)的生活?在米斯特里(Rohinton Mistry)的《美妙平衡》中,谁把主人公们当作了牺牲品?

在全部历史中,犯下了恐怖暴行的人:施刑者,谋杀者,无情篡夺权力者,无耻听命的宫吏等,他们在听了种种难以忍受的故事之后,是不会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的。他们毫无表情的面孔丝毫不表示认罪,也不会向他们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移动一步。然而,我书架上的书能帮助我想像他们的将来。据维克多·雨果的说法,地狱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象。对该隐(Cain)来说,地狱就是他加害的阿贝(Abel);对尼禄(Nero)来说,地狱就是阿格里平娜(Agrippina)。对麦克白(Maceth),地狱长着班柯(Banguo)的面孔。对美狄亚(Medea),地狱就是她的一群孩子。罗曼·加里(Romain Gary)梦想某个纳粹军官被判定永远和被他杀害的一个犹太小丑的鬼魂在一起。

如果时间永远流不尽,就像我的书彼此神秘地连系在一起那样,不断重复着相同的题材与故事,那么,每一项恶行,每一次背叛,每一个坏事都会最终找到其真正的后果。故事结束后,就在书斋的门坎外面,迦太基将从罗马人洒过盐的土地上重新兴起;唐璜将会遇到唐娜·埃尔维娜的极度痛苦,布鲁图斯将会看见恺撒的鬼魂;每一个折磨他人的家伙都要向受害者请求宽恕,才能完成时间的不断循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