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画得自由 四川美术学院77级油画班的故事(4)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李宗陶艺术访谈录 作者:李宗陶


而他那辈人青少年时期可及的文脉,很可能上接民国。像最早影响过莫也的母亲的同事钟子凡,是著名书法家公孙长子的弟子,长于飞白、双勾;高小华的舅舅范敬祥,就职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第一代动画专家,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跟颜文梁那批同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人一起画;领黄嘉入门的古月,当时只是群众艺术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不仅能画,还能写小说。

“民国时期的成都出过一些闻人,像马识途、巴金、艾芜、李劼人……而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革’,是一段空白时期。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还都是很好的,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很深的学养。我们有一任校长是巴金的儿子,是一个风度翩翩的人,我对他印象很深。”何多苓说。

在那样自由的、有点营养的土壤里,长出一些画画的种子。其中,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挤进高考的昔日才子,已经消散在民间。我只查到卢万景的踪迹。几年前,在成都郊区塔子山公园背后的一个农家池塘边,有过一个上百人的写生群落,身份、职业五花八门,年龄从9岁到74岁,卢万景是这个群落的推动者。

在那样自由的、有点营养的土壤里,生出一些遍及各地的“圈子”及其文化。比如听说哪个人画得好,是想方设法要去接近、结识的;哪里有好的展览,是千里迢迢也要去看的。拜师更是心诚,门前一守半天的故事,在成都、重庆、昆明,在陈逸飞、魏景山、夏葆元时代的上海,在全国各地,多有所闻。

张晓刚结识叶永青时正读高一,刚随家人从成都迁到昆明。当时昆明有几个画画尖子:叶永青、刘涌、曾浩,张晓刚便跟着朋友去了叶家,从此深交四十年。下乡后,也是画画引他结识了毛旭辉、夏维(已去世)。大学毕业后,这份挚友名单上又多一位潘德海。这些人之间,保持了近20年的通信——用钢笔写在信纸上那种,末尾往往附有即兴涂鸦。

大院背景的高小华,另得一种滋养。15岁被上调至连队当文化兵时,他遇见启蒙老师刘柏荣——上海知青,据说曾与陈丹青在同一个少年宫画过画;之后遇到第四野战军画得一手好插图的画家董辰生(组画《八一起义》由周恩来等人亲阅,由国家博物馆收藏;他画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雷锋》等影响了几代人),多得点拨;在武汉军区,又遇见《战斗报》的美术编辑程宝泓(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后回校任国画系副主任),给了他发表作品的空间。在军区办的学习班里,他的“创作构思”也开了窍。

比如《野渡无人舟自横》,高小华的解题是这样的——画一条空船,一片芦苇荡,船头停一只野鸟,野鸟怕人,它在,自无人;

《深山藏古刹》,这张画得巧——山岭之间,伸出一条小石板路,通向一潭小溪,石板路上走来两个小和尚,肩上挑着担,担下悬着桶,正要去挑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