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节点之重(2)

大流向 作者:徐歌


话说自东汉末年交州的州治迁往番禺后,梧州虽有所沉寂黯淡,但因为是西江水系条条江河向东的汇集地,仍能维系着水运枢纽的地位。

宋代,尤其是南宋,广西余粮即假道西江,运往广州并转输浙闽等地;广东沿海所产盐斤,大多亦由西江转运到广西各地。梧州就是其中的转运口岸和集散地。

宋代广南西路盐场多在广东沿海各地,其所产盐斤大多由海船集运至广州,然后用内河船只经西江转运到梧州集散各地。据《岭外代答》,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奉议郎胡廷直奉使岭南,详议盐法,将官卖恢复为商卖。以一年计,商卖盐斤的数量,广东达9万箩,广西可达6万箩。不算广东转输广西部分,以广西年6万箩计算,每箩100斤,总重量就达3000吨。以当时的内河运输条件,这一运量相当可观了。

水运兴旺推动港市繁荣,水运枢纽的功能让梧州的地位再度凸显。

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起,梧州开始设府。一百年后,明宪宗在梧州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总督府,节制两广。

明代,梧州府是广西粮食的主要产地之一,粮食产量仅次于桂州府,在广西居第二位,明天顺年间(1457—1464)粮食年产量达10万石。当时福建的粮食不足,需从广东调剂,而广东的粮食又大多依靠广西,广西米粮都是抵广东肇庆后再转运,明万历四年(1576年),朝廷还专门在肇庆城东西两边江岸设黄厂(税所),征收往来西江船只的商品税;清代,广西的粮食更是较广东充足。

于是,梧州便成为明清广西谷米运往广东的必经之路,“西江粮道”的地位自宋以来再度上升。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梧州粮食集市每月起运一批,河面船舶经常保持在100余艘,每艘船可装粮食1万斤左右。

食盐也是梧州港转运的大宗货物之一。食盐多从广东运至梧州再转广西各地。明景泰三年(1452年),梧州港设盐厂以征收“上下水客商盐税”。明成化六年(1470年),专设文官一员,以加强盐政管理,“榷盐木储货,以充军备”。清雍正十年(1732年),驿盐道耿麟奇考虑到食盐销售量日益增加,决定将盐包运到梧州储备,并新建盐仓30间,以适应市场需要。清乾隆元年(1736年),两广总督甄鄂提出在梧州增贮食盐1万包,作为接济各埠之用。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梧州又新建盐仓37间。明清两代,盐运一直不衰,对港埠建设、航运发展均起到一定作用。

“西米东盐”是梧州在明清时期航运的一大特点。米从今天的贵港、桂平等地运进,盐从广东运来。此外,木材从柳州运来,皮毛兽骨等山货,大多从云贵和百色、南宁等地运来。梧州作为明清时期桂东南第一大货物集散港埠,各种各样木筏仓库相继出现,商旅过往甚多,舟楫往来一片繁忙,为梧州发展成为近代贸易口岸奠定了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