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轮船·通商·航运业(1)

大流向 作者:徐歌


“东望五羊,西通八桂。”

位于两广交界处的梧州,不仅是两广交通的要冲,更是广西水路交通的总出口。

从地缘格局视之,这里是广西的东大门;从地域功能定位来看,这里是传承维系广东广西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最便捷平台。

实际上,梧州一直承载着“一肩担两省”的历史重任。

清末,这座地处西江中游的桂东重镇,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又一起重大事件的历史角色。

1897年5月,清政府宣布梧州正式对外通商。

中国的近代史,已不再是一部闭关锁国的“本土演义”,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势力挟坚船利炮乘虚而入,自此,华夏神州风云突变,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梧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通商口岸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英国为了与法国争夺在南中国的势力范围,189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清政府同意“将广西梧州府、广东三水县城、江根圩开为通商口岸,作为领事官驻扎处所”,并允许外国“轮船由香港至三水、梧州,由广东至三水、梧州来往”。

根据条约规定,梧州开辟港口的河滩为通商地段,在水上设筏营业,联成水上街市。

所谓通商口岸,倚仗的根本,实则这条奔流了千万年的西江水道。

开埠伊始,梧州关税务司通过《关册》向国际航运界报告,“西江之水,渊博广大,其源从滇省之山川所发,至流于海内者计有三千里之遥……所以洋人多云,胜于美国之合顺江,德国之黎江也。”“本口船只往来尚无阻碍,夏天大船亦可驶入本埠;水涸之日,船之食五尺水深者亦可至梧。”寥寥数语,说明梧州航运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之理想。外国商人随即蜂拥而来,英商怡和洋行、省港澳轮船公司、太古洋行联合成一家公司,在梧州专理船务,每星期来往梧州,亦有直往香港轮船。这三家外国轮船公司联合在梧州经营,当年便垄断了梧州至三水、广州、香港的轮船运输业务。

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是发轫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当“舟楫之利”有了机器动力,自此,人类的航运版图和航运历史,就彻底被改写了。

通航西江的轮船最早来到梧州,还是在150多年前。尽管那都是些西方列强的运兵船。

据《筹办夷务始末》载,清咸丰九年(1859年)1月,“有英佛各国火轮等船只多艘,共载兵千余名,由广东省城驶至肇庆,并分出船只,于1月22日,驶至梧州城外。”

此后,轮船作为运输工具在梧州的发展速度,与它的航速一样快。

光绪年间(1875—1909),轮船和拖船已不定期航行于梧州至广州、香港,以及梧州至南宁、柳州,南宁至龙州之间。

《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签订不久后,江门又辟为通商口岸,由港澳前往西江的轮船,“须先由磨刀门或横门或由省城方能转入西江”。这样,外轮抵梧州的航线,由原来的两条增辟为三条。

咸丰九年那次英法等国的兵轮驶至梧州对西江航道进行的探勘,令英人“信心”大增,英国使者曾向其上司这样报告:“只要新的商务部或海军部着手进行西江的勘测工作,并应当采用适当的那些海图,那就有可能发现,小型轮船可以沿着西江而上,直达离云南边境不远的百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