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匹夫之力(1)

大流向 作者:徐歌


他是一个传奇。

因为他用大半生时间,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长洲水利枢纽。

当然,没有这座大坝,也就没有后来的滞航之困,但也不会有渠化航道之功、发电灌溉等等之利。

无论社会上对大坝的所谓“功过利弊”有怎样的评说,其实都丝毫不影响到他与这座水利枢纽的关系。

有人称他为“长洲水利枢纽之父”。

也有人非常认真地倡议,“该给他塑像,就立在长洲大坝边上”。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具瞻。

按目前比较“官方”的叫法,他被称为长洲水利枢纽的“发起人”。

无论如何,一个人的名字能与一座几乎影响整个流域的巨坝连在一起,不说“居功阙伟”,也至少应该说是事功不凡吧,尤其是在如今这样一个难以“诞生”伟业的年代。

他是怎么一个人?又是如何的“发起”了长洲水利枢纽的建设?

2010年冬的一天,在梧州闹市区的一家茶楼里,笔者见到了张具瞻。

眼前这位鹤发银眉、性格爽朗的老者个子不高,却有一种“大气场”,如果按古文的表意法来描述他的容貌,还真的可以贴上诸如“狮鼻虎额”“朗目疏眉”“两耳垂轮”这些标签。老人家言谈举止间自有一种张力在,给人的感觉是个内心有着大情怀、大格局的人。

能约到他并不容易,一是老人家年事已高,二是因为那座大坝,他已接受过太多的采访,颇有些不堪其扰、不胜其力了。

前一阵子他到南宁的女儿家小住了些日子,也是刚回到梧州。几经约请,他才愿意出来“聊聊”,地点是他选的,那家茶楼的老板是他的朋友。

其实他的朋友遍梧州。在梧州,他早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清楚,一个长洲水利枢纽项目,给“落寞”已久的梧州带来了多少利好。他不光是“长洲水利枢纽之父”,某种意义上,即便不能说他是这座城市的“恩人”,那至少也应该认为他是有大功于梧州的。

尽管不是太愿意出来“做访谈”,但坐下来一提起“长洲水利枢纽”这几个字,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自豪、激昂、慷慨,以及历尽沧桑后的感慨……那种人生的张力,一下就表现了出来。

张具瞻与“长洲水利枢纽”或者说“水电站”的情缘,还得从60年前说起。

时间切回到那个经历了剧烈社会动荡的大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用电需要,广西在对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老火电厂进行修复、改造和扩建的同时,还对区内的很多江河进行了勘查规划,为水电开发作着准备。

1958年南宁会议后,党中央对电力工业提出“水主火从”的方针,也就在这个时候,“大跃进”的强劲东风吹遍了整个神州大地,全国沸腾起来了,各行各业大干快上。

这一年春节过后的第三天,正在柳州主持火电厂1000千瓦机组修复、扩建工作的张具瞻,来到南宁向当时的广西省电力处的领导汇报工作进展。1月22日下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一起在人民公园望仙坡接见广西各界群众。“记得领导还埋怨我说,你要早来一天就好了,就可以见到毛主席了。”张具瞻回忆道。

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时,他看见办公桌上有一份《广西水电普查报告》,就问道:“老首长,这文件能不能让我拿回旅馆看看?”

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经过专业工作队的勘查发现,梧州地区有适合建水电站的地形条件,这个地点就在苍梧县的梨埠乡。

他很兴奋,连夜就到电报局发了一封电报给梧州市委,告知这一消息。

市委领导对此十分重视。1958年3月13日,在梨埠乡的大平河上,一座名为“共青水电站”的工程就如火如荼地开工建设起来。1958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梧州视察工作时,还亲临“共青水电站”西中工地视察。

与当时高歌猛进的时代氛围相比,张具瞻的个人际遇,在这个时候却是充满了失落和寒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