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字路口的抉择(1)

舆论领袖 作者:鲍丹禾


1937年,战争已经是黑云压城,风雨欲来。这时,一本小册子在国人中间流传开来,这本叫《中华民族的人格》的书不到5万字,记述了中国古代14个舍生取义的故事。书的编写者正是张元济。这本书是他校辑《史记》等古籍的副产品,也是对时势的有感而发。书中记录的故事,如孔子的“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颂扬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高洁不屈的人格典范。

日寇入侵中国,让很多人的人生选择发生巨大的变化,商务印书馆的第一任董事长郑孝胥竟然跑到“伪满洲国”去当总理了。张元济和汪精卫原本有过交往,但后来汪精卫和日本人同流合污,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张元济从此疏远了汪精卫。1941年汪精卫托人将他和妻子陈璧君合写的《双照楼诗集》送给张,张也没有理睬。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元济觉得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或忽视人格,尤其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于是编写了《中华民族的人格》。这本小书从1937年到1947年间,共印行六版。

八年抗战,张元济没有离开上海,他主持着没有撤离的商务印书馆董事会,拒绝与日本的任何合作。因为生活艰难,张元济只能靠卖字为生。当时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希望找一些有声望的文化人出来撑场面,他们找到张元济的寓所,希望见面商谈。张元济拒不见面,写了“两国交兵,不便接谈”八个字,让儿子下楼把来访的日本军官打发走了。

即便在如此的乱世当中,张元济也没有停止对文献古籍的保护行动。因为东方图书馆在战火中毁灭,张元济和他的学生叶景葵等人商议创建一座新的图书馆,为那些宝贵的典籍搭建一个新家。作为早年通艺学堂的弟子,已是银行家的叶景葵对办图书馆十分支持,他本人也酷爱藏书,从1939年到1941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建起了合众图书馆。

就这样,尽管战火不断,尽管古籍散失,张、叶等人还是倾其所有,不仅将所有藏书献出,甚至把所有钱财都献出,只为他们所钟爱的古籍善本。1949年,合众图书馆已经藏书22万册,成为一家大图书馆。上海解放后,张元济捐出全部藏书,而这些藏书成为今天上海图书馆重要的馆藏。

国共内战后期,局势已经较为明朗。因为商务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党都希望争取张元济。1948年9月,张元济成为中央研究院最年长的院士。次年1月,李宗仁派特使登门,请他作为国民政府和平代表去北平谈判,张元济以“年逾八龄,精力衰惫”为由拒绝了。中共方面也派人邀请他去开政协会议,起初他也没答应。后来,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过、已成为中共高官的陈云亲自登门邀请,他才“定计应政府之召,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张元济对新政权有所期待。从北平回上海后,他曾经对友人说:“是的,共产党并非没有错处,但是现在除了共产党还有谁呢?还有谁能负起这一艰巨的责任呢?……解放并非换朝代,这是几千年的大变……我们全国人民还得忍苦忍劳,咬紧牙关,度过这一非常时期,建设起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如果把他听从陈云的建议而北上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对新中国热爱”又不够准确,因为作为商务馆的当家人,他毕竟还要考虑商务馆的未来。连年战乱之后,商务印书馆已经困难重重。1947年,张元济曾给胡适写信,请他代为出售一些珍贵的善本书。这些书都是多年前张元济等人从北平购得的典籍,有的堪称孤本。以张元济爱书如命的性格,都到了要卖书的地步,商务印书馆的窘境足可想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