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字路口的抉择(2)

舆论领袖 作者:鲍丹禾


1949年9月至10月,张元济北上开会。他到北平的消息在文化圈传开后,来看他的人络绎不绝,实际上他只开了几次大会,其他时间主要会见新老朋友。

张元济见了毛泽东两次。毛泽东青年时代读的不少书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所以见到张元济非常高兴。毛说自己从前读的《科学大纲》就是商务版的,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毛泽东的见面,使得张元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见过光绪、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五位中国一号人物的文化元老。

他还见到了周恩来、朱德,也见到了商务印书馆的故交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等,这些昔日下属都成了共产党的高官。张元济和他们谈到了商务印书馆公私合营的问题。

其实,关于公私合营,在去北平之前,张元济在上海就向到访的陈毅询问过有无可能。这个想法是张元济首先提出的,一方面说明他对当时的形势看得比较清楚,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因为商务印书馆的处境不佳。也许在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已过八十高龄的张元济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商务馆寻找一个光明的未来。

从北平回来后,他和陈毅再次商量此事,原则上获得同意。最后真正合营成功,已经是1954年了,这一年,商务印书馆从上海迁到北京,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并,实现公私合营。此时的张元济已经缠绵病榻,时日无多。

1949年参加完政协会议回到上海后,张元济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和之前平静的生活完全不同。终于,他因为操劳过度而中风,导致半身瘫痪。

1953年,张元济被提名为上海文史馆馆长,一开始他并不答应,老友陈叔通说,提名馆长是毛泽东的意思,请他不要推辞,他这才勉强应承下来。也就在这一年,张元济将452箱又204包书全部捐献政府,此外涵芬楼所藏的《永乐大典》21册,还有他早年收得的翁心存手书日记25册也捐给了北京图书馆。

6年后,92岁的张元济病逝于上海。作为一位旧式儒家学者,他所处的正是中国饱受外国势力凌辱、努力寻求振兴道路的时代,在这样的大时代中,虽然他不够激进,却在心中有一杆衡量事物利弊的秤。他的内心深处希望国家走向富强希望国家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他这样想着,也这样做着,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实现着弘扬民族文化的理想。他的不懈坚持,让我们看到在风云变幻中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