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1888—1979),原名日祥,后改名云五,号岫庐,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1921年9月进入商务印书馆,1946年4月辞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职从政,在这25年时间里,王云五将商务印书馆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大地风起云涌,各种思潮激烈交锋。商务印书馆在此背景下遭遇发展的瓶颈。商务的主要负责人张元济和高梦旦希望胡适能够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一职,高梦旦还亲自到北京和胡适洽谈。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胡适,其思想中已经渗透了民主政治的思想,虽然编译所所长的工作很体面、收入也可观,但非他所求。
为了不枉商务的一片诚意,他举荐了自己的老师王云五。王比胡大三岁,曾在上海教过胡英文,但是比起已经留洋七年、回国后名满学界的青年才俊胡适,王云五显然名气要小得多。正当上上下下对这一人选表示怀疑的时候,张元济一举定夺,选择了王云五,而王云五在后来的岁月中,也证明了自己对于商务的价值。
爱书青年显才华
1888年7月9日,王云五出生在上海的租界。他的故乡在广东香山,和孙中山是同乡,因为父亲到上海做生意,于是上海便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王云五一生中在广东待的时间不长,但是对故乡一往情深,多次强调自己是香山人。抗战时报界曾评价他说:“广东人所有的性格,他全有。广东人性格豪爽慷慨,明朗实在,刚强,不屈不挠,而又剃刀一般锐利而睿智。他把这些特性集于一身。广东人多勇猛精进,顽强冒险,但在遇到挫折时却也能够达观。”
这个典型的广东人,一生与书相伴。其实他所受的正规教育少得可怜,一共不到五年。之所以在学校里的时间短,一个原因是他的大哥在21岁的时候病逝,父亲受“风水不好”说法的影响,就不愿让他继续上学了;另一个原因是王云五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家人爱子情深,怕他有个什么闪失,所以干脆带到身边。直到十岁,他才开始入私塾读书。
年幼的王云五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独立判断能力。大哥去世前,曾教他读孟子,读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时,联想到自己的表兄、孙中山的朋友陆皓东为革命而牺牲,王云五对大哥说:“那个西太后正是把我们当作土芥,我们为什么不把她视同寇仇?陆表兄的造反,只是要杀死寇仇,怎算得是造反?将来我长大起来,定也不肯把她放过。”大哥听了这话,大吃一惊,叫他不要胡言乱语。后来大哥跟父母说:“四弟读书还不差,只是防他长大后走错路。”这一年,王云五只有七岁。
十岁的时候,大哥去世了,父亲把王云五送到萧姓老师那里去念私塾,后来又入了一位李先生的私塾,“王云五”这个名字就是李先生的弟弟给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