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相逢一笑泯恩仇 2

我的中国心 作者:凤凰卫视出版中心


文章的标题处理得非常巧妙:大标题是“国共昨互促统一,双方仍各言其志”,副标题则分了两行,第一行是“孙运璇盼北京放弃共产主义”,第二行则是“廖承志函请蒋经国三度合作”。孙运璇是当时国民党当局的“行政院长”,把他的名头放在前面,不失为极好的屏障。实际上在正文里,孙运璇的讲话内容只有短短两行,算上标点也仅有四十多个字;而紧接着刊载在后面的就是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全文一千多字。就这样,经过包装后,这封信成了夹心饼干,顺利通过了台湾报检。

台湾民众都看到了这封从遥远的北京辗转而来的信。

蒋经国自然也看到了。看到这封信以后他有何感想,没有人能够猜测得到。从个人来讲,他继续保持着沉默。

但公开的政治身份并不允许他以沉默来应对这封公开信。此时,全世界的华人都已经从信中了解了共产党的态度,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蒋经国身上,期待着他的回应。于是,他回复了——为了不违背自己定下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他请出了身为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让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

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亲自给廖承志写了一封回信,阐述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态度。她在信中写道:“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宋美龄也在信中以长辈的口吻对廖承志“循循善诱”:“然若能敝帚自珍,幡然来归,以承父志,澹泊改观,养颐天年,或能予以参加建国工作之机会。倘执迷不醒,他日光复大陆,则诸君仍可冉冉超生,若愿欣赏雪窦风光,亦决不必削发,以净余劫,回头是岸,愿扪心自问。款款之诚,书不尽意。”

和廖承志的信其实代表着共产党高层的态度一样,宋美龄的这封信也必定代表着国民党高层的统一立场。然而人们在此信中看到的是因循守旧,是他们虽有统一之志,却依旧抱着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幻想不放,以高傲的姿态回绝了大陆方面的善意,未免令人备感遗憾。

不过廖承志并没有因此感到失望。他保持着一贯的乐观态度,仍然继续着自己的工作。他对从台湾归来的马璧先生说:“蒋经国先生是不会忘记我的,我也不会忘记他,据我知道他也是思念故乡的。我在7月致蒋经国的信函中已经说过了,我也可以去台北同他见面,他若是来北京,我们更是欢迎。”

此后的廖承志,依旧全心投入到各项工作当中。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生性开朗、豁达,交际广泛,这些都让他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被邓小平称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被日本友人称为北京的“脸面”,而更多的人则出于尊重,尊称他为“廖公”。廖公的人格魅力,让无数人感怀,也让无数人备受激励。

金冲及(时任中共中央文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他那种达观、豁达、幽默、活泼、机智、果断,确实也很能吸引人的。

金庸(香港著名报人、作家):他很开明、很平和,跟我谈到世界上各种问题,都很了解。廖公很亲切,跟我谈武侠小说。

鲁平(当时任职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讲话非常幽默。他讲话没有稿子的,就是脱口而出,讲了足足一个多小时。你听了以后真是觉得这个人,一点都不八股。但是他讲的道理很深,给你的印象很深刻,他能够深入浅出地把这些中央的方针、整个国际形势分析得很清楚,真是不简单、不容易。听廖公的报告,你绝不会打瞌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