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这个名字不止一次地进入张澜的视野。这个年轻人思想的睿智和笔端的锋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由于地位悬殊,张澜和这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一直不曾谋面。
1920年,张澜因母亲病故回到家乡。此时,北洋政府正陷入走马灯般的政权更迭中,军阀连年混战,人民普遍厌战,一时间,地方自治成了人心所向。南充也在此时宣告自治,而张澜自然成了民众推举的领头人。
张澜把自治的重心放在了发展实业和教育上。
张茂延:自治一搞搞了5年,在整个南充,小学、中学、职业中学这些,他办了有许多所。他自治的范围有二十几个县。
在张澜的推动下,南充各地中学纷纷开办农业、蚕丝、工业、医学、师范等各类专业班,几年以后,大批实用人才支撑起了南充的地方经济。
张梅颖(张澜的孙女,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他那时候不是完全地接受马列主义那种暴力革命(的思想),比较主张像他治理川北这样,大家都很和谐,从他做起,一级一级都很廉洁地帮老百姓致富。他搞了这么个试验田,也很成功,当时川北是夜不闭户,大家都丰衣足食。当然,后来在中国的这种情况下,他放弃了。
1926年,军阀刘湘坐镇四川。此时,新成立的国立成都大学校长一职出现空缺,而刘湘也正需要在全国各处大兴大学之时,于川内建出一所高质量的学府,以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自然而然地,他把目光投向了张澜——15年前,刘湘曾任职于川北宣慰使张澜麾下,对老上司的丰富才学和德高望重,他自然有深切认识。
张澜接受了这个职位。出任校长后,他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打开夔门”(夔门在瞿塘峡西端,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此处喻破除思想的保守和偏见,广开言论,广纳新知),无论教师政治信仰如何、来自何党何派、学历出自何校,一律唯才是举。
张梅颖:他那时候搞教育改革,教育思想比较活跃、比较开放。他请了很多外国的教师,而且不排斥任何人,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都可以上台讲你的理论。
而实际上,当时成都大学的校园里,确实活跃着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张澜称赞他们“多诚笃君子、有为青年”。又说,帮助他们“乃为国育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其开放的胸怀和为国育才之热忱,由此可见一斑。
从1926年到1930年,张澜把只有一块牌子的成都大学,办成了声名远播的高等学府,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成都大学成了西南地区“民主与科学的堡垒”,张澜本人则一度被拿来与北大校长蔡元培相提并论。
然而,这样的成绩并不会让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军阀政府始终对学校的发展心怀忌惮,只是碍于张澜的声望不敢妄下黑手。终究到了1930年,曾是张澜学生的军阀刘文辉以三校合并为借口,排挤张澜,裁撤成都大学(即将国立成都大学的主体部分与“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张澜遂于8月自动辞职,离蓉赴渝。行前与朋友话别时,他说:“人当有超出环境之情操,富贵、贫贱、威武,皆环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