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与《中国新闻》(8)

女人是一种态度 作者:徐俐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节目吧。

很多人一直对《新闻联播》的播报群体抱有非议,指责他们呆板、无个性、照字发声,完全就是机器。相信这种指责也曾给我的那些同行们带来过困扰。问题是,非议者或许没有想到,作为一档官方台最具官方色彩的新闻节目,它的最高目的就是要不折不扣地传达官方意志,在这当中,任何个人意志个人色彩都是多余的,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全世界的官方台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出镜者普遍放弃或牺牲个性,而且强调去掉个性化,连着装要求都是如此。我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用耳环作装饰的新闻出镜者,也有相当的观众认同我们四套的新闻出镜群体的漂亮,李瑞英对我说,你们多好呀,我们就不行,什么装饰都不让戴。他们确实不能张扬自我,说得再直接一点,他们和他们的节目就是官方借以传达意志的载体。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一岗位,什么样的人愿意走向这一岗位,在自己还能自主的时候,必须也应该了解清楚这一特性。几年前曾经有消息说,《新闻联播》也要改革,要把它改成一档更好看的新闻节目。但是种种努力都没有成功,原因大概就是,当时没有把这个节目的特殊官方属性想清楚,结果怎么改都不合适,最终维持现状。其实,我以为,维持现状是对的。

到目前为止,社会各界对《新闻联播》的形式、风格,甚至存在的价值,都存有各种疑问(这两年似乎又稍好些)。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官方色彩浓厚的节目出现?客观地说,在目前的中国政治生态下,《新闻联播》的存在是必然的,有它自身的价值。自有收视调查以来,《新闻联播》始终都是全国所有各类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即使是在近年来官方信息垄断已经被打破,中央台各频道乃至凤凰卫视及各地方台都可以与《新闻联播》同步播发各种国内外重大事件,《新闻联播》依然是最具官方权威性的信息发布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都注意到,《新闻联播》经常出现一些诸如表彰劳模、春耕插秧,或批评社会不良现象、歌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不具任何新闻性的“新闻”。但是认真观察、追踪一下这些报道就会发现,在这些看似不像新闻的消息中,往往隐含着重要的信息,在这些不是新闻的“新闻”发布之后,往往就有重要的变化发生。而即使是那些并不具有政策含义的公共信息,《新闻联播》的报不报、怎么报,也代表着官方对这一事件的最终表态和“定调”。有了这样的属性和作用存在,任何关注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人就都不会轻易放过对《新闻联播》的关注。《新闻联播》同时也在国际频道重播,有关方面曾考虑到它太中国特色,可能影响海外收视,想把它从国际频道拿掉。但是包括我国驻外使馆、商务机构和与国内有生意的海外华人都不同意,因为他们要从中观察、揣测中国政治、政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海外人士如此,国内的政、经群体及各种关心政治、经济发展的人,当然更是如此。

于是,一档被赋予了特别功能的节目,也同时被规定了风格和形式,目前《新闻联播》包括播报风格在内的整体现状,是恰当的选择。

《新闻联播》的语言可以很书面,越书面越接近于郑重和庄严(这种说法或许有点绝对,我只是想进一步说清这个节目的特性)。我的同行被要求一个字不许漏掉、一个字不许改动,就是为了体现原汁原味的权威发布,为了维护那种郑重与庄严。在这样的被严格要求下,官方意志居第一位,个人的任何想法都微不足道。我的同行自然充分理解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放弃了自我。其实这种放弃就是职业精神的最高体现,而恰好这点是最值得尊重的。

这样的《新闻联播》不需要主播去刻意强调自身的个性特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